她白手起家,抓住村里试点推广种植白茶的机遇,以50亩白茶起步,如今拥有500多亩茶园、3000多平方米标准茶厂以及一幢集白茶科、工、贸、商、文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年茶叶销售额近1000万元;她带头组建了全省首家女子茶叶合作社,以此传帮社员、结带农户,全乡约80%的农家妇女脱下“围裙”加入到安吉白茶生产中;她从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华丽转身为安吉白茶产业界公认的女强人,她就是安吉女子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宋昌美,今年她还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要想富就要吃得起苦”
世人都言创业难,难在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难在没有判断市场的能力、难在没有起步资金。天上不会掉馅饼,老天给世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抓得住。
上世纪90年代,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还是一个黄土朝天、植被稀疏的穷乡僻壤,除了山上少得可怜的几株毛竹,村民几乎没有什么其它收入来源。“当时我们夫妻俩在村里茶叶加工厂干活,一年下来也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这点钱虽说不多,但比起一般家庭要好多了。”宋昌美说,自己在村里管茶园,也有了一些经验,1995年前后,她看中了茶厂附近的一块荒地,想承包过来种茶叶,可是没有本钱,便向信用社申请2万元贷款,但没贷到。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出去打工。“我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宋昌美说,“我和丈夫带着孩子到杭州,我租了一个门面开小店,丈夫则到郊区一个亲戚开的厂子里打工,都是起早摸黑地干,要想富就要吃得起苦。”
机会总是青睐有心人。1997年,当地政府抓住国家农业贷款支持小流域综合整治的时机,以黄杜村杨家山作为试点,鼓励农民种植白茶。当时,大部分村民都在观望,宋昌美得知后决定回家创业,她的想法得到丈夫的支持。于是,夫妻俩带着孩子和省吃俭用下来的10万元积蓄回到家乡,承包了50亩荒山种植白茶。
两三年后,白茶开始出产了,但销售却成了问题。为打开白茶的销路,宋昌美独自一人到杭州、上海、苏州等地推销白茶。“当时我们加工的茶叶大部分都是拿到杭州梅家坞茶叶市场去卖的。基本上两三天跑一次,每天清早出门、摸黑回来,每次都大包小包的,跟逃荒一样的。”
宋昌美说,从黄杜到梅家坞,中途要换5次车,特别是去的时候,带着三四十公斤重的茶叶,等到终点,人都快累瘫了。有时回来还赶不上安吉的班车,就只好乘车到湖州,让丈夫开摩托车去接。特别是1998年那年,有一次卖完茶叶返回的路上发现3万多块茶叶款被偷了,当时她整个人都变傻了。回到家哭了好几天,丈夫安慰她,就当一年白干,来年重来就是了。回想起这件事情,她的眼睛里还噙着泪水。
这样背着茶叶去卖,一背就是六七年,直到2005年买了辆小轿车,才算结束了背包茶客的生涯。她的白茶产业也在年复一年地重复中,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她对事业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2007年,她到溪龙凉亭岗买了块地皮,建起了白茶服务中心综合楼。这座集白茶研发、加工、销售、培训、茶文化、休闲服务业于一体的白茶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将宋昌美的白茶事业发展带到了新的境界。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昌美这个人,真的很好,对我们的帮助也是真心的。”里黄杜自然村村民郭莲春,是宋昌美第一批扶助的对象,感触最深。
那还是1997年的时候,村里刚兴起种白茶,开始扦插茶苗、后来炒茶叶都需要人手帮忙。郭莲春家比较困难。“昌美不仅叫我去干活,还对我说‘一直打工也不行,打工是季节性的,这点钱只能养家糊口,要想富起来,不如跟着她种白茶,茶叶她可以帮助卖,青叶卖给她也行’。我当时说没有钱,她很爽气地告诉我,‘我知道你家困难,茶苗提供给你,不要你钱’。她送了我2亩地的茶苗,茶青卖给她价格也比别人要高40元一公斤。”郭莲春感慨地说,“要是没有昌美的帮助,我们家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农妇走上种植白茶的致富路,2001年4月,宋昌美带头成立了安吉县女子茶叶专业合作社,在8位种茶大户的带动下,40多户中小茶农联合200多户农村妇女共同创业。
村民张金凤,家里两个女儿残疾,经济非常困难。宋昌美不单是经济上帮扶一部分,还鼓励她种白茶。
2007年,张金凤对宋昌美说看中了一块山想种白茶,可惜没有本钱。宋昌美问清情况后,二话没说,就到信用社帮她联系贷款,并承诺帮助销售青叶和干茶。借助宋昌美担保贷到的10万元钱,张金凤承包了50亩荒山种白茶,这几年已开始每年收入10余元,每到贷款到期,宋昌美还出资金帮助周转续贷。
2008年4月,在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下,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宋昌美兼任党支部书记。她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示范、引导、凝聚、协调的作用,动员党员社员积极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她说:“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合作社党员、社员纷纷行动起来,一对一结对帮扶,大户带小户。支部委员钟玉英结对毛竹塔自然村贫困户朱金凤,不仅技术上手把手传教,并且还帮助资金上担保贷款等。
综合楼建起来后,成了合作社免费开展科技培训、信息交流和帮助社员农户解决技术难题的活动场所。宋昌美创意出了送“信息小红纸”活动,在白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期间,组织合作社党员社员将一张张印有各类信息的小红纸不定时地发到社员手中,及时为社员送去最新的市场信息。
在合作社的帮带下,目前该乡80%以上的妇女走出家门,开始从事白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合作社社员种植白茶面积最多的几百亩,最少的也有30亩,总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年收入高的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最低的也有5万元以上。
“做茶叶跟做食品一样”
1998年,宋昌美开始加工销售白茶,有一次,她费尽口舌把茶叶送到杭州一家经销店,第二天正准备回家时,对方却说茶叶质量不过关,不要了。回家的路上,背上的茶叶就如千斤的担子压在身上,一向坚强的她忍不住哭了。但她没有气馁,为提高茶叶加工技术,她自费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学习茶叶炒制技术。经过培训,宋昌美成为全班45名学员中唯一一位以优异成绩拿到荣誉证书的学员。
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对产品质量有了初步认识。她说:“我是种茶叶的,茶叶是给人喝的,我觉得做茶叶跟做食品一样,不仅加工质量要过关,并且产品安全是第一位的。”她表示,农产品要想多赚钱,一要靠产品自身过硬,二要靠品牌营销,为此,2001年,她给自己的白茶注册了“溪龙仙子”商标,开始品牌运作。
笔者到合作社时,正好遇到县白茶协会技术人员检修电脑条码打印机。这位技术人员说:“条码上记录着白茶从管理、加工到包装一切信息,通过条码比对实现了农产品可追溯。”宋昌美自豪地说:“现在茶场已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品认证,以及GAP、QS生产许可企业认证。”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她说,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决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在她和一些茶叶企业人士的共同呼吁下,溪龙乡专门针对安吉白茶质量安全管理出台了政策,号召社会各界监督,鼓励大家检举举报使用违禁农药等,一旦查实,不仅严厉处罚被举报对象,并奖励举报人1万元。
对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宋昌美兴奋地说:“我太幸福了!没想到自己一个农民居然能到北京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我要把安吉白茶带到北京让代表们品尝。”她表示,在感觉幸福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接下来她要深入做好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调研,向党的十八大提交一份有份量、有质量的提案,把最基层的声音收集上传到北京去,我要把家乡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更多人的人关注安吉、关注湖州、关注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 汪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