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首次把少量的“正山小种”红茶带回欧洲,开启了中国红茶出口的历史。近几年,红茶出口更是以强劲的势头发展,2011年全国红茶产量达到11.4万吨,比2010年增长29.55%,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达到7%。
近年来,随着红茶市场的复苏,我省不少绿茶产区开始生产红茶。在强手如林的红茶世界,新昌的红茶产业能否如大佛龙井般横空出世,进而引领业界潮流?是借用成熟的“新昌模式”,还是另辟蹊径?
生产工艺的发展路径
“条索不错,干香很高,很舒适;汤色明亮剔透,呈琥珀色;只是入口味较淡,还略带涩味……”在中国茶市般若谷茶业的门店里,该企业负责人石星正在品评一款红茶。
这款红茶是笔者6月底从雪溪茶场带回的等外品。
雪溪茶场是绍兴市三家红茶试制茶场之一,也是新昌的红茶试制定点茶场。从4月底开始,在新昌农业局茶叶总站专家的指导下,试验了上百套工艺方案,在鲜叶采摘标准、萎凋的方式和程度、揉捻的速度与时间、发酵的时间、烘焙与复焙的温度和时间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资料,红茶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据该场负责人石碧鹏介绍,4月底试制的,以及5月底试制的六成红茶已达到了市价1600元/公斤的品质要求。
新昌县茶叶总站站长孙利育研究员告诉笔者,影响红茶品质的因素很多,这次生产出好茶,下次同样的工艺不一定能加工出同样的品质。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对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在稳定品质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创出新昌红茶独特滋味、香气上做文章。
从试制到规模化生产,有一道必须要迈过的坎——QS认证。目前,新昌的标准化茶厂所持的都是绿茶工艺的QS认证,生产红茶还需要取得红茶工艺的QS认证。石碧鹏认为,虽然红茶与龙井茶的加工工艺不同,但也不必另建红茶标准化加工厂,可以利用原有的龙井茶加工厂,添加些揉捻、发酵、烘焙等设备即可。其中红茶的萎凋室与龙井的摊青室可以通用,红茶的发酵室则需对原厂房进行适当改造以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
在攻关加工工艺的同时,科技人员对茶树的修剪、施肥等茶园管理方面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为今后推广红茶生产技术打下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新昌现有茶叶品种中,最适加工红茶的品种为鸠坑、福鼎大白、迎霜、浙农系列,约5.4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45%。只要管理得当,每亩生产5公斤红茶,不会对来年的春茶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质量安全的保障路径
为了确保春茶的优异品质,新昌大部分规模茶场,以及沙溪、巧英、小将、镜岭等地的大多数农户一年只生产一季春茶。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分茶园约5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四成左右。推广夏季红茶生产后,如何保证春茶的品质不受影响,如何保证红茶本身的质量安全?在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这既是发展红茶产业需要思考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摆在整个茶产业面前生死攸关的考验。
从技术层面上讲,近年来,新昌县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日趋完善,灯光诱杀、色泽诱集以及植物源、矿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等技术和产品在茶园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无论夏季产茶与否,都能通过绿色综合防控,达到质量安全的要求,而且夏季产茶还会增加茶树修剪的次数,通过修剪除去病虫枝,增加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又能减少和抑制病虫害发生和蔓延。
从政策层面上看,新昌县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对通过茶叶无公害、绿色、有机、QS、ISO9000认证的一律给予奖励。在今年7月底印发的《关于调整完善新昌县茶业强县建设扶持政策的通知》中,又增加了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补助,对配备快速检测设备的企业、合作社给予设备购置款50%的补助(最高补助4000元),对开展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的给予农药款50%的补助(最高补助80元/亩),对开展农资经营店开设茶园农药专柜进行按实补助,对使用杀虫灯防治新技术的进行按实补助(最高4000元/盏)。这一系列政策必将对新昌茶叶质量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从现实层面看,新昌千家万户产茶的现状使得茶叶质量安全的形势依然严峻。据县绿色农产品办公室统计,至2011年底,新昌县有有机食品茶叶基地5个,4050亩;绿色食品茶叶基地5个,3053亩;省级无公害茶叶基地5个,19600亩,共计茶叶“三品”基地15个,总面积26703亩,还不到新昌茶园总面积的1/4。
虽然新昌已经有不少茶农上山只为采摘、修剪两件事,茶园已经达到有机标准了,但消费者不可能爬到茶山上了解茶叶达到了什么标准,只能通过贴在商品上的标识来判别茶叶安全的级别。大力发展合作组织,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行统防统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已刻不容缓。
有茶界人士提出,可以将“三品”认证作为红茶生产基地的准入门槛,并建立完整的质量追溯体系和信息系统,对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尽记录,让消费者方便地获知生产加工的全程信息。
突出重围的营销路径
产品推向市场后,如何站稳脚跟,提高消费者对其的认可程度,体现产品应有的价值呢?惟有创立自己的品牌。开发红茶需要品牌,这是茶界的共识。品牌如何打造,选择什么品牌模式?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业界并没有相对集中的意见。
有人提出,可以纳入“大佛”驰名商标系列,叫“大佛红”或者与大佛龙井一样采用母子品牌管理。这样可以让新昌红茶一出世就成为中国驰名产品,而且对“大佛”驰名商标的发展也有好处,实现从现在只有龙井内分级的垂直品牌向“立顿”那样跨茶类的横向品牌发展的华丽转身。
不过,这样一来,龙井与红茶的命运就捆绑在一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也有人认为,新昌是绿茶产区,大佛龙井的品牌来之不易,红茶只能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补充,不能与绿茶平起平坐,更不能给大佛龙井的品牌保护增添风险。红茶的品牌应另起炉灶,应该根据市场形势、企业发展进程,让企业自主打造。
新昌县名茶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赵玉汀认为,在红茶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靠企业单打独斗很难有所作为,联合品牌应该是大方向。他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集体商标,供该组织成员使用,参照大佛龙井的“母子商标”办法管理。赵玉汀说,采取集体商标,既可以整合力量,又没有证明商标的原产地域限制,发展的“天花板”很高。在品牌起名上,尽量避免石城红、沃洲红、天姥红等地域特色明显的名字,可以从地域文化方面,以新昌红茶独特的滋味、香气方面找灵感,也不一定要带有“红”字。
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除了产品本身优异的品质之外,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新昌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对大佛龙井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红茶的历史文化研究近乎空白。
其实,新昌产红茶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相当长的历史。《新昌县志》(1994年版)载:“清代前期,茶类以烘青、红茶为主,道光后,盛行外销,改制珠茶。”虽然此段记载没有对新昌红茶的起源进行明确断代,清代中期的康雍乾嘉,和道光年间的茶事记录断档,珠茶生产的年代与茶界最新研究有出入,但至少透露出新昌红茶在清代已有生产的信息。
据新昌茶业界元老凌光汉介绍,1939年,梅渚镇下山泊村的吕暹先生在澄潭镇社古村创建了精益茶厂,从哥哥吕允福研发的新技术生产红茶。吕允福是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创始人。1935年,吕允福协助吴觉农创办浙江省农林改良场(三界茶场),是年5月至1947年,一直任场长。期间,他改良了红茶发酵器,试验了新技术。1951年至1952年,当时的遁山乡曾生产过红茶,年产1300担;1985年,新昌曾建过3个生产红碎茶的厂,产品经广东出口。
新昌断断续续生产过很多次红茶,从新昌走出去的茶学专家对红茶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这些历史,以及伴随而生的红茶文化亟待我们去挖掘,去研究。
近年来,新昌茶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依然存在着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分工模糊、高新技术普及慢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将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红茶等多茶类的开发,可以进一步利用茶树资源,壮大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红茶加工工艺攻关的突破性进展,已经为新昌红茶冲向市场吹响了冲锋号。只要从科技支撑、标准化建设、品牌体系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茶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及早谋划,凭借现有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庞大的营销网络,新昌红茶必将能突出重围,飘香环宇。 俞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