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本报讯 “海葵”横扫我省,给浙江农业造成了巨额损失:农田积水严重、大棚成片倒塌、作物濒临绝收……在灾害面前,勤劳勇敢的浙江农民没有退缩,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帮助下,他们积极生产自救,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灾情就是命令。8月11—12日,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带领厅粮食、茶叶、畜牧首席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赴湖州市指导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实地查看了安吉县梅溪正新生猪生态养殖精品园、水稻制种基地等地的灾情,指导农民生产自救。
史济锡一行在长兴指导农民生产自救时,在该县和平镇城山沟正巧遇上正在当地检查指导救灾工作的副省长王建满一行。王建满对农业系统脚踏实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工作作风表示肯定,对专家们送农业技术到田头的做法大加赞赏。“台风前脚刚走,专家们后脚就来了。”正新牧业的负责人沈顺新告诉记者,这次台风造成公司损失约80万元,这几天,他们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首先将死亡小猪拉到林场深埋,并安排人员进行场地清理和消毒,力保灾后不发生相关动物疫病,“没想到省里的专家会那么快就来到现场指导。”
时间就是生命。“海葵”过后,湖州重又迎来高温天气,这对许多受灾作物来说,可谓“水深火热”:一方面积水尚未退去,作物根部仍浸泡在水中,另一方面阳光直射水面,上下烘烤,加速了植株的死亡。在实地查看了灾情后,专家们指出,在当前恢复生产的工作中,广大农民和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要突出在第一时间做到“五个抢”:一是抢排积水,对一些仍漫水的地方,及时组织排水;二是抢修设施,及时修复好大栅、路、沟、渠等农业生产设施;三是抢补救,及时补种、补肥、防治病虫害,并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换种适应农时的应季作物;四是抢防疫,加强清理和消毒,避免灾后发生动物疫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五是抢扶持,要及时将相关扶持政策和农业保险落实下去,帮助农民生产自救。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目前,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已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五个抢”的要求,或成立救灾服务队,或组建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地灾区,帮助农民开展救灾工作;同时,各地也通过各种渠道,下发了农业灾后处置措施,帮助农民科学减灾救灾。
信心就是希望。在长兴县和平镇回车岭村,李银春等5户农民共同建设的138亩葡萄园遭受了灭顶之灾:葡萄园被水淹了70多个小时,积水最深处曾达2.4米,没过了葡萄棚顶端。专家现场查看后认为,75%的葡萄树已经回天无力,只能重新补种。“我们种植的都是‘夏黑、‘金手指’等优质品种,今年是葡萄盛产的第二年,想不到现在全没了。”李银春告诉记者,按照今年前期的价格水平,今年的葡萄每亩产值1.4万元不是问题,“现在不仅收入没了,连前面投入的每亩1.2万元成本也没了,初步估计损失在200万元以上。”李银春说,受灾后,当地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多次派人到基地指导救灾,在给他送去技术指导的同时也送去了信心。“政府这么关心我们,我们要重新振作起来,尽快补种、移栽,争取早日恢复生产。”目前,当地农业部门正积极帮助李银春联系优质葡萄种苗。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至目前,我省种子管理部门已准备了50.9万公斤储备种子用于救灾补播,可补播农作物面积107.4万亩;全省各地农机部门也迅速启动了抗灾救灾预案,成立了农机抗台救灾服务队,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农机生产及销售企业和各类农机服务主体,深入抗台救灾第一线,积极开展农田排涝、抢修机具、修复大棚等救灾工作;全省畜牧系统开展了灾后养殖环境消毒行动,加强疫情监测及因灾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死畜禽流入市场;各地植保部门加强了水稻病虫防控工作,严防台风过后水稻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