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金华岭下毛芋东山再起

  “一丘萝卜,一丘芋,年前不用开谷柜。”一句俗语道出了毛芋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曾因大面积种植极具地方特色的毛芋,于1999年荣获“中国毛芋之乡”的称号。如今,10多年过去,毛芋之乡的这块“金字招牌”却逐渐褪色,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岭下毛芋的出路又在何方?
遥想当年“土里掘金”
  在岭下镇柿树塘村的田间,笔者见到了正在忙着给毛芋浇水的村民朱忠和。最近几天,他忙得脚不沾地,去年播种的红芋再过20天便可收获。“现在种的人已经不多了,十几年前是全村都种毛芋啊。”老朱回忆起当年全村一起种植毛芋时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
  据了解,岭下毛芋的“发迹”史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岭下农户从福建引进了红芋,并于当年试种成功,被称为金华早(红)芋,在上海市场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曾被上海市民誉为“金华栗子香干红芋”。品牌打响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的种植热情逐渐高涨起来。2000年,全镇从事毛芋种植的农户在4000户左右,毛芋种植面积超过6500亩,并以每年几百亩的数量增加,芋农收入以每年将近15%的速度递增。
农民转行事出有因
“社里原来有40多户农户,现在大多都改种黄桃了。”岭下镇绿蕙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汤瑞琪说,如今全镇种植毛芋的农民大约只有400余户,面积也只有600多亩,虽然合作社走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品牌的路线,仍然不能激发本地农户的热情。近几年来,“毛芋之乡”的农民纷纷转行种起了其它的经济作物。
  岭下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方亮分析了岭下农民减少的原因。他说,因为前些年毛芋的收购价格波动很大,农民摸不准行情,纷纷弃种毛芋。此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岭下毛芋的产、供、销链条出现严重脱节,市场信息把握能力较差,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深加工水平较弱。“只怕再过几年,在岭下想见到连成一片的‘毛芋叶’都难了。”种了15年毛芋的柿树塘村村民赵秋贤一声长叹。
另辟蹊径东山再起
  自2005年开始,一部分岭下人不甘于毛芋这块“金字招牌”褪色,尝试着走出镇门,外出收购毛芋,并到外县市甚至外省发展毛芋基地,近年来,逐渐开辟出了一条产供销的新路子。
  汤瑞琪说,现在同质化竞争激烈,把种植放到外省不仅劳动力成本降低,土地租金优势更是明显,江西某些地方的土地租金只有省内的二分之一。区农林局特产站站长王艳俏对毛芋外包发展模式也深表赞同,她认为,金东区的土地已经是“寸土寸金”,向外发展基地,搞产供销一条龙,不失为岭下毛芋“转型升级”的一条好途径。 金东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