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走出去”天地宽

——浙江“农科种业”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种业纪实

  □通讯员 陈珊宇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前言
  位于东南沿海的我省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面对人多地少的局面,除大量转移农民到二三产业之外,浙江省还鼓励和引导农民、农企大胆“走出去”,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在走南闯北“淘金”的浙江人中,除广为人知的600万“浙商”外,还有一支不为人知的“浙农”队伍,他们的人数也有50万之多。这些在外闯荡的“浙农”中,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从2003年开始,浙江“农科种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遵循“一头抓科技,一头抓市场”的经营策略,在重庆、四川、广西、江苏、上海、福建、湖南、江西、甘肃、辽宁、海南、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市)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生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大豆等粮油种子,基地面积达2万多亩,年产种子达500多万公斤,占全省粮油种子销量的20%以上,为做大做强浙江种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浙江种业奇迹。
  省农业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引导浙江农民、浙江种业“走出去”,不仅有利于缓解我省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拓宽种业企业的发展空间,也能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同时也规避了我省自然灾害多的弊端,从源头上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在全国建立2万多亩种子基地
  最近几天,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连二村农民李信红正忙于给杂交水稻父母本防治病虫害。种了几十年水稻的李信红发现,按照浙江“农科种业”提供的技术,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效益比种稻高多了。“制种效益好呀。”李信红算了一笔账:杂交水稻制种亩产通常为225公斤左右,每公斤可卖14元钱,他家20亩田全年可产4500公斤种子,能卖6.3万元,除去每亩1300元的制种成本,可净赚3.7万元。这比种普通水稻要高出2倍多。去年,该村农户纷纷与浙江“农科种业”签约开展杂交水稻制种。
  重庆市涪陵区是我省对口扶贫区。浙江“农科种业”响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土地流转和租赁的形式,到当地建立了3000多亩种子基地,引导农户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同时,为提高种子质量,增加制种效益,浙江“农科种业”还在当地组建了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运行模式。
  这一模式使公司与广大农户结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弱化了农户的市场风险,让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农户实现了有效对接,不仅使制种基地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也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去年,按照制种地每亩增收1500元计算,就为当地农户增收近500万元。
  其实,不仅在重庆市涪陵区,湖南、辽宁等地的农民也都受益于浙江“农科种业”的“走出去”战略,收获了增收的喜悦。受我省土地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从2003年开始,浙江“农科种业”便调整经营战略,放眼全国,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立种子生产基地,从事农业综合开发。
  目前,公司的种子生产基地遍及重庆、四川、甘肃、广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辽宁、湖南等10多个省(区、市),年制繁种面积约2万余亩,年产种子500万公斤以上,约占全省种子销量的20%左右。浙江“农科种业”已成为我省经营杂交水稻种子规模最大的种业公司之一。
  冬育海南,春播故里;披星戴月耕耘,栉风沐雨忙碌。浙江“农科种业”总经理阮关海说:“科奥是公司的品牌。科奥良种的含义就是要把科学的奥妙变成广大农民丰收的喜悦”。
年推自主选育新品种600多万亩
  2011年5月,海盐县千亩“浙油50”示范方平均亩产达200多公斤,最高田块亩产突破300公斤,这让当地农民和农技干部惊讶不已。因为一般的油菜品种平均亩产约130公斤,平均含油量为41%左右,而“浙油50”因含油量高达50%,平均亩产油量可达82—100公斤,农民纷纷表现出种植意向。
  “浙油50”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和浙江“农科种业”历时十年培育而成的高产高油分油菜新品种,是目前国内已审定的油菜品种中,含油量和亩产油量最高纪录的新品种。
  “为浙江的粮食安全作贡献”一直是浙江“农科种业”的宗旨。背靠省农科院的雄厚科研力量,浙江“农科种业”掌握着巨大的新品种资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推广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良种作为粮食丰收、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着重加强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加快成果转化,全力支持全省各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服务于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业市场的竞争核心是优良品种的抉择。阮关海说:“品种是种业企业的生命,品种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种业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没有属于自己的拳头品种,没有站在科学发展的节点上,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更谈不上做大做强了。”
  和“浙油50”一样,公司选育和推广的一大批新品种得到市场的青睐,成绩斐然。2004年“协优7954”在云南示范种植,亩产达1218.3公斤,创下了浙江省选育的水稻品种高产纪录;“浙粳22”、“浙油18”、“浙油50”、“钱优1号等品种连续被列为浙江省主导品种;2012年,公司独家开发的“内5优8015”、“Y两优689”又被列为浙江省水稻主导品种。公司年推广“浙油”油菜系列、“II优系列”、“浙粳系列”、“钱优系列”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600万亩以上,并创造出巨大的科技效益。
  立足浙江,辐射全国,走出国门是浙江“农科种业”的发展目标。目前,公司在长江流域及广西、云南、贵州等水稻主产区建立了700多个县(市)级经销网点,为推广“科奥”良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浙江“农科种业”的发展道路上,自主育成的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协优7954’的育成与推广”、“超级稻‘Ⅱ优7954’的育成与推广”和“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科糯986’”、“‘科糯991’的选育和推广”分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仅这些品种就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公司先后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浙江省诚信农资示范企业”等称号,被中国种子协会授予“AA级农资信用企业”。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公司累计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00万亩以上,实现社会效益12亿元。
四大模式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今年4月,浙江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提出为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种业企业,我省将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两个《意见》的出台,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之江大地,为浙江“农科种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市场化、国际化是种子企业必由之路,未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只有加快‘走出去’,种子企业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才会立于不败之地。”阮关海信心十足地说。未来,浙江“农科种业”不仅要扩张全国,还要放眼国际市场。
  “十二五”期间,浙江“农科种业”将根据《意见》的精神,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打造省级种业龙头企业夯实基础。
  其实,作为浙江省内最早开展商业化育种的种业企业之一,浙江“农科种业”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在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建立了15个生态测试站,提高自主品种的商业化选育效率,仅2011年,公司已有13个组合的产量超过对照“Ⅱ优7954”,15个组合的产量超过对照“两优培九”;2012年,已有18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参加11个省份的引种、区域试验。
  在育种模式上,浙江“农科种业”以自主选育为主,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创新,在杂交水稻、玉米和小麦等领域上,已具备较强的自主选育实力。公司不仅在省内(衢州、湖州、余杭)、省外(海南、甘肃、新疆)等地建立了亲本繁育、育种研发基地近千亩,还积极引进国外的种质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和基地的优势,创制水稻亲本材料、育种中间材料等近万份,小麦种质资源1200余份,玉米种质资源1400余份。目前,已有4个水稻组合参加浙江、江西、湖北、广西等地区试,6个玉米品种参加省区试,其中1个品种推荐参加国家区试;1个小麦品系参加省区试。随着公司在三大稻区新品种适应性鉴定测试点的建立,公司的自主选育实力也将日益增强。  合作育种、委托育种和定向育种也将成为公司商业化育种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公司推广了一大批通过这些商业化模式育成的优良品种。如与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温州市农科院、嘉兴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选育的“Ⅱ优7954”、“钱优0506”、“内5优8015”、“浙油50”等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Y两优689”、“浙优12”、“钱优0508”、“浙辐优12”、“春优658”、“浙油18”等品种通过了浙江省审定;“浙优18”、“春优84”等新组合已通过省区试和生产试验。浙江“农科种业”对这些新品种具有独占经营权,进行市场开发,实现成果、利益共享。  据悉,“十二五”期间,浙江“农科种业”将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研发能力,打造优势生产基地,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同时,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结合品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力争到2015年,公司在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上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家开发的国审品种6-7个,省审品种13-14个。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浙江“农科种业”正迎来腾飞的春天,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启又一个跨跃式发展的大幕,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新的辉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