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雪域高原,对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来说,就是个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在这片空气稀薄、群山环绕、风光瑰丽的土地上,人们种什么、怎么种,又是怎样生活的?近日,记者随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贯彻落实“走转改”西藏行采访组,走进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一睹它的农牧业风采。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农牧业是当地的基础产业,全区耕地总面积为34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玉米、油菜等。2002年开始,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到2011年达到4904元,比1978年增长27倍。
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西藏盛产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特有牛种——牦牛。这种既可用于农耕,又可作高原运输工具的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浑身是宝,当地人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用它的毛做衣服或帐篷,皮制革,牦牛因此也被称为西藏的“万能家畜”。
西藏农牧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朱春生介绍,虽然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西藏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一直十分低下。1951年当地粮食播种面积193万亩,但产量仅有15.32万吨,亩均单产79公斤。近年来,西藏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总量和质量水平。到2011年,全区粮食和蔬菜产量分别达到94万吨和60万吨,旺季蔬菜自给率达85%以上。
朱春生告诉记者,“十二五”时期,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当地已绘就这样一幅蓝图:到2015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要增长13%以上,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培育扶持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5家以上,产值达到20亿元。
按照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将着力打造粮食特别是青稞生产核心产区和潜力提升区、油菜核心产区、蔬菜等园艺作物核心产区,重点发展牦牛、绒山羊、绵羊、奶牛和猪禽产业区,加快形成藏中优质粮油、藏西北优质畜产品、藏东南林果及林下资源加工区等。
为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当地还努力构建多元化增收新格局,着力培植农牧业特色产业,提高农牧业产品附加值;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加大农牧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力度,扶持农牧民转移就业增收;鼓励农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