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温州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市,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1996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海上温州”的战略部署,2003年该市又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该市紧紧抓住我省开展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积极谋划海洋发展的新篇章。温州市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占全省海洋经济比重达11.5%,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比重达30%,率先基本建成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较强、辐射带动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先行区。
在蓝色国土中“淘金”,温州的海洋经济正扬帆远航。
生态环境获得大改善
温州乐清湾是温州市唯一的海湾,海洋地理环境优越,被称为“金色海湾”,是国内外罕见的海上牧场,盛产各种鱼、虾、贝、蟹类。然而,由于大量的陆源污染,以及人们日益频繁的海洋开发活动,加上乐清湾深入内地的半封闭式结构,造成垃圾污染“只进不出”,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温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调查发现,大量的塑料袋、瓶罐、网绳、拖鞋等不可降解物质多年来沉积在乐清湾海底,给乐清湾底栖生物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
为此,温州市以每年的6月8日海洋宣传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乐清湾海底垃圾清理行动。2009年以来,温州市与乐清3家休闲渔业公司(共20艘休闲渔船)签订了乐清湾固废垃圾清理责任书,在休闲渔船上配备垃圾回收桶、垃圾袋和塑料框,要求休闲渔船对在营运过程中从海底打捞上的固废垃圾,进行清理回收,上岸集中处理。对参与行动的船只,财政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据统计,2011年温州市垃圾清理船共出海2397航次,放网7411网次,清理海底固废垃圾45454公斤。“近年来,从乐清湾打捞上来的不可降解垃圾明显减少,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温州市以青岛、厦门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为标杆,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全市已建成4个海洋保护区,海洋保护区数量在全省沿海地市中名列第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站点达300多个,成为全省监测数据最稳定、评价质量最优秀的地区之一;同时,近年海洋环境监测显示,在全省沿海地市中,温州清洁海域面积比率最高,海水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此外,温州市还大力推进海生贝类的原种场和良种场建设,加大缢蛏、泥蚶、文蛤、海虾淡化养殖等一大批原创性研究力度,积极开展增殖活动。在全市海洋工作者多年的努力下,苍南文蛤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文蛤、南麂岛的等边浅蛤等品种的自然资源量均因人工增殖而出现了资源恢复,尤其是2008年在洞头县海域成功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以来,温州海域已经绝迹20多年的曼氏无针乌贼,经常得以捕获,重新成为渔民增收来源。
海洋牧场凸显大效益
“人工鱼礁区域里聚集了很多鱼,有黑鲷、真鲷、鲈鱼,以及曼氏无针乌贼等软体动物,投下几条鱼钩,不多时就能钓上鱼来。”洞头县水产科技推广站站长许曹鲁说,在渔业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面对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生活出路难题,洞头县在实施渔农民转产转业等措施的同时,海洋牧场建设成了一个全新而有效的举措。
据介绍,海洋牧场是一种有效培育渔业资源、营造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的方法。通过在海底设置人工渔礁,在海里形成上升水流,带来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让海底生物聚集栖息。同时,在海域内人工放流水产种苗,形成一个有各种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生态系统完整平衡的海洋牧场。
洞头县海洋牧场示范区是温州的一个重点项目,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0年完成,共制作和投放288个四棱台钢制礁(38304立方空体),20800个混凝土圆筒礁(14768立方空体)。鱼礁投放后形成70个大型鱼礁座,配合2010年的水产种苗人工增殖放流,形成了150余公顷的海洋牧场,渔业资源丰富。
随着海洋牧场的建立,随之而来的“碳汇渔业”更是令人惊喜。
利用浅海进行贝藻类养殖,以紫菜、海参为主导品种,以大棚集约化养虾为切入点的苍南县现代渔业园区近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为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外,其固碳功能也很明显。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县7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点,有5个在浅海,主导品种都是贝藻类,这对碳循环和海洋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苍南县2010年的藻类产量13056吨测算,藻类固碳量可以达到4000吨;贝类产量11572吨,可以固碳750吨。
据介绍,今年温州市将在沿海各县(市、区)所属近岸浅海海域,初步建成10个省、市两级现代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渔业精品园,并争取在苍南、平阳、洞头、瑞安和乐清等浅海贝藻养殖区,建立起碳汇渔业养殖试验示范区。温州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鼓励推进碳汇渔业养殖。如乐清市对发展以浅海贝藻类养殖为主的碳汇渔业,连片50亩以上的,按核定投入的30%予以补助,对新增网箱养殖按实际投入的20%-30%给予补助等。
如今,“碳汇渔业”已成为温州海洋经济一颗璀璨的明珠。
海岛开发掀起大热潮
今年2月1日,湖南大通投资有限公司与洞头县人民政府签约了青山海洋俱乐部项目,计划一期投资12亿元,计划将洞头的青山岛打造成温州版的“香港海洋公园”。
作为土生土长的洞头人,湖南大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钱瑶龙告诉记者,签约这一项目除了家乡情结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借此提升温州海洋旅游的档次,提高旅游质量。“百岛洞头,如果不提高开发门槛,就无法扩大名气,也无法满足当前广大游客对海洋旅游的高品质需求。”钱瑶龙说,像香港海洋公园、珠海海泉湾等高级海洋旅游基地,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去。此次他希望将青山海洋俱乐部的消费群体定位在中、高阶层,着力提高温州海洋的旅游品味。规划建设的青山海洋俱乐部,计划总投资40亿元,主要建设五星级酒店、海上嘉年华游乐设施、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等。
近年来,海岛综合利用成为热门话题,坐拥一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不少人都向往着能过上金庸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主黄老邪”这样的生活。2011年4月,国家海洋局公布了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温州7座海岛名列其中,这为温州人实现这一梦想打开了政策之门。随后公布的《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审批试行办法》,使无居民海岛开发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今年年初,在省政府批复后,洞头成为了全省首个获准设立的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
洞头县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地处长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和台湾3个区域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海洋海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除了自身的区位特征和发展定位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其中的《温州实施方案》,也使洞头具备了建设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的先决条件。《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而洞头就在其“两翼”、“多岛”布局中占有较重的分量。
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设省级海岛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将有利于洞头推进海岛开发生态保护,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同时也将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岛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路径探索和经验示范。据了解,接下来,洞头将突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新型临港产业、对外开放平台、现代滨海城市、海洋生态文明五大重点,切实增强海洋保护、开发与综合管理能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促进海岛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目前,一系列海岛保护、开发措施和相关项目正在积极筹划中。
耕海牧渔,温州的海洋经济已扬帆远航,它正在用其创新之犁,翻起东海灿灿“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