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在距离舟山定海区8公里的海域上,有一个2.34平方公里的村级小岛,因盛产用来包裹粽子的箬壳,而有一个形象的名字——摘箬山岛。由于教育医疗条件不足,除了留守的老人外,大多数村民已搬到舟山本岛,海岛原生态环境被保留下来。
然而,2009年开始,摘箬山岛开始热闹了起来,大量科技人员分批次频繁上岛,人们开始在这个纯如白纸的小岛上描绘美丽画卷:浙江大学与舟山市签订了协议,将在这里合作共建“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到2030年,摘箬山岛将建成为国内首个集科研、示范、旅游、休闲、生态为一体的国际级海洋科技示范岛;海岛将有一个大的海上装备试验场,很多种海洋仪器等都可以在这里做试验;岛上用电,将主要靠风力、太阳能、潮汐等新能源,用水也自行解决。“全国首个科技示范岛”将成为摘箬山岛的另一个名字,成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一张全新的科技名片。
科技岛占尽天时地利
从舟山定海区港务码头出发,约20分钟航程,就可到达摘箬山岛。远远望去,岛上植被茂密,山形犹如一只奔跑中的大象,因此摘箬山岛也曾被称为象岛。
摘箬山岛是典型的火山岛。登岛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奇景怪石,这是因为在约一亿两千万年前,这里曾强烈喷发过古火山,纹理清晰的岩层就是火山多次复活喷发、崩塌,再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岛上的象岩、狮子岩、老虎岩、仙女峰、石门等火山象形石,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火山爆发时雄伟壮观的景象,岛上还建有一座火山地质馆,陈列有各类火山石。
按照规划,摘箬山岛将被建成一个布局优化、功能先进、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海岛特色,集海洋科研开发、技术转移、科技示范、教学实习、会议交流、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科技研究与示范岛,成为我国第一个依托海岛而建的海洋技术装备外海试验基地。
那么,舟山众多岛屿中,为什么独独选中摘箬山岛来建设科技岛?“国内首个群岛新区的设立给摘箬山岛建设开发提供了良好契机,加上摘箬山岛南侧1公里海域,水深最深处有100多米,不但是舟山各岛中最深最好的,也是东海大陆架中较深的海域,是不可多得的黄金海道。”舟山市定海区副区长谢英俊告诉记者,在国际航道所经处的深水区建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非常合适,同时,摘箬山岛刚好位于舟山和宁波之间,据舟山本岛仅8公里,离对岸的宁波只有6公里,区位条件优越,科技示范辐射能力较强。
2010年4月底,《浙江大学(舟山)摘箬山岛外海基地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去年3月30日,浙江大学外海实试基地科研大楼奠基仪式的举行,则标志着摘箬山科技示范岛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而如今,岛上处处机声隆隆,施工热火朝天,谢英俊说,摘箬山岛摘下“草帽”,戴上“科技金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呼之欲出
站在摘箬山岛南边靠海的一个山坳,可以看到一座占地1.1万平方米的大楼正在建设中,这就是浙江大学摘箬山岛外海实试基地。大楼将建一个12米高的实验大厅和一个2700立方米的室外深水池,全部工程将在今年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是摘箬山科技示范岛的一期建设项目,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舟山成为我国首个群岛新区的契机,以校企协同创新的方式,把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吸引进来,把海岛打造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谢英俊说。
那么,摘箬山岛将被打造成一个怎样的吸铁石和孵化器,企业吸引进来又将做什么?“按照规划,摘箬山岛将打造海岛示范、海上试验、人才交流、协同研究、技术交易、信息发布、金融服务等七大平台,成为海洋文化岛、海洋创新岛、海洋科技岛。”谢英俊说。在摘箬山科技示范岛的规划手册上,记者看到,海岛未来将重点发展三大工程:一是海岛生存工程,将包括海岛水电保障、垃圾处理、防灾减灾设施等研究;二是海岛生产力提升工程,包括高效绿色农渔业育种、天然海洋生物精加工技术、生态旅游业等;三是海岛宜居工程,比如研究海岛医疗教育解决方案、生态环境监测修复、海洋休闲等。
谢英俊向记者介绍,摘箬山岛的科技示范主要体现在海岛开发方面关键技术的示范上,如海流能发电、海岛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海岛开发首先要解决能源问题,我们将在岛上建设风力发电示范场和太阳能发电示范场,并在海中设置水下风车,利用海流能发电,到2013年,海流能发电示范场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千瓦,其中有一台海流能发电机的功率将超过100千瓦,为国内罕见。”谢英俊告诉记者,通常新能源发电稳定性比较差,摘箬山岛将建设智能电网,将风能、太阳能、海流能等转变的电能通过配电变压设施并入统一电网,变成优质电,“现在我们岛上用的是舟山送过来的电,实现海岛智能电网供电后,就可以反过来给舟山本岛供电了。”
此外,引人注目的是,摘箬山岛还将建一个巨大的海上装备试验场,为深海机器人研究搭建平台。据介绍,一般考古,潜水员最多下潜50米,再深就下不去了。所以水下考古与支撑技术,都是靠海底机器人。但因为缺少试验场地和水下考古的试验标准,目前国内水下机器人仍停留在研究机构,未用于企业生产,也很难进一步产业化。“等摘箬山岛海上装备试验场建起来以后,全国各地的海底机器人和尖端海洋技术装备都可以运到这里进行应用前试验。”谢英俊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这里还将实施海上技术与工程、海洋动力学、海洋环境变动、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等研究项目和海洋考古试验等,为海洋科技提供从研发到海试多个环节“一气呵成”的基地。
“海洋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而我国海洋工程试验及基础研究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谢英俊表示,摘箬山岛科技岛建立后,不仅可以利用海岛及附近海域进行各类海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前试验,还可以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淡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将大大提高我省的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有望成为海洋科研和科普教育中心
科技岛的开发离不开资金和人才集聚。在规划图板上,记者看到,除了科研场地外,岛上还将建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比如居住配套区、商业服务区、体育休闲区等,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海洋方面科研人才、企业家来这里做深度交流,共同致力于海洋科技成果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科技岛建成以后,将成为国家级的海洋公共平台,开放式的深海实验基地,将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开放并提供相关的试验技术支撑服务。
同时,摘箬山岛还将建科普教育基地和海洋考古大楼,供青少年学习参观,并开发海洋科普旅游。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游人们可以在海洋考古大楼中了解郑和下西洋时走过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乘海底缆车,深入海底考古;也可以看到海上公共试验场里正在测试的各种最先进的勘探仪器。而与此同时,就在他们的身边,一项项海洋科研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到海洋经济发展大潮中……
蓝图正在绘制,前景必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