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灭亡,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农民军哪来的?来自陕北。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
为何陕北闹饥荒?原因很简单: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难以负荷,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然而,西北明军活得实在很惨。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不是。农民军起义之初,总督杨鹤计划招抚,出粮赈济。农民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便偃旗息鼓,招抚受降,不闹事了。但陕北多少人,多少张嘴,政府赈济得过来?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乱,不可收拾了。
如果农民军是普通农民,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击败,但农民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明军就打不赢了。
饥荒引发叛乱,反过来,叛乱又破坏秩序,秩序一乱,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这样便是恶性循环:越乱,越没人种粮食;越没人种粮食,越乱。
正在这时,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那就是花生、玉米、番薯、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玉米、马铃薯、烟草、辣椒等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
花生、番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今天讲起来平平常常,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超级袁隆平”接连问世。比如,番薯耐寒、耐涝、耐碱,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抗虫能力强,产量极高,据记载:“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而且一年可种数季。明代较好的水田也不过亩产360公斤左右,平均亩产不过120公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多出来的田改种其他作物,又能养活更多的牛羊猪狗。土地出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大增加,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番薯则是1593年。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真正吃到大馅饼的是清朝。正是清朝的大力推广,这些高产作物才遍植中国,导致从西汉末到明末从未超过2亿的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2.9亿!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们的基础,不是什么帝王将相,而是稻谷、玉米、番薯与花生。
(摘自《法治周末》杨志/文201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