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我省农村上演绿色“环保革命”

  □本报记者 姚力丹 陈鎏琰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更是衡量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指标。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近日,记者在各地采访时发现,通过多年努力,我省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欣喜的变化:废弃的秸秆、猪粪成为了“气体肥料”;污水净化处理后用于灌溉花草;生活垃圾发酵成了肥田的“香饽饽”……一场绿色“环保革命”正在之江大地上演。
垃圾成为新肥料
  在农业生产领域,以秸秆、动物粪便等为代表的大量废弃物十分令人头疼。但是,聪明的浙江农民总能想出各种好办法。
  去年,在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种植大户林上平的大棚里,安装上了一个个高1.2米、宽0.8米的装置,林上平介绍说,这是二氧化碳发生器。发生器内部装着按照一定比例调配的猪粪、稻草和促使原料发酵的菌种,用来形成“气体肥料”。林上平说,用了“气体肥料”,棚里种出来的芹菜不仅个头大、营养丰富,口感也比普通芹菜爽滑、香脆,市场售价高出三成多。
  2009年,宁波市农技总站与浙江大学建立了合作项目——农业废弃物产生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应用,利用稻草、畜粪等农作物废弃物添加高效产气菌后进行生物发酵,对大棚进行二氧化碳施肥。林上平是较早使用这一技术的科技示范户,“装置成本很低廉,一个只要几十元,可以大量使用。”林上平告诉记者,面积一亩的大棚,只需放置4个装置,就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生物发酵,除了作物增产增收外,其意义还在于消耗掉大量的稻草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减少了环境污染。据了解,这种发生器目前在宁波市已推广了2300亩。
  与宁波的“气体肥料”一样,位于平湖市新埭镇姚浜村的平湖市农肥科技有限公司也有自己的“宝贝”,公司负责人蔡秀海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生产的肥料都是利用猪粪、芦笋母茎等废料,经混合发酵、加工、精制而成,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相比普通农家肥,肥效更高。
  新埭镇是平湖市的畜牧生产大镇,过去大量的畜禽粪便直接和间接进入水体,污染了环境;同时,新埭镇又是平湖市重要的大棚芦笋和蘑菇生产基地,有大量的蘑菇菌渣和芦笋母茎等农业废料。为了寻求一条既能优化环境卫生,又能实现增产增收“多赢”的废弃物处置之路,2010年,新埭镇姚浜村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农业废弃物处置中心,并成立了农肥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相关科研单位,以猪粪与蘑菇菌渣、芦笋母茎等农业废料为原料,经充分混合后,利用生物菌肥发酵技术,脏兮兮的猪粪等农业废料变成了一袋袋无污染的绿色肥料。经检测,这种生物有机肥的质量完成符合有机肥料的指标要求。去年上半年,公司拿到了省农业厅核发的肥料生产许可证,从此生产步入了正轨。
  “去年,公司共生产有机肥550多吨,以每吨500多元的价钱被当地及邻近乡镇的种植户抢购。”蔡秀海说。星光村种植户王杏观去年种植的大棚草莓施上了这种肥料后,每亩降低生产成本65元,亩产量还提高了20%多。
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河塘没有漂浮的垃圾和乱飞的蚊蝇,取而代之的是种有美人蕉的浮岛;塘与塘有沟渠联结,死水变成了活水,清澈见底;生活垃圾经特殊处理成为有机肥,变废为宝……这是如今桐庐县阳山畈村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可几年前,阳山畈村还是一个垃圾乱放、污水乱排的肮脏村,特别是当地兴办农家乐后,大量餐饮污水被直接排放到村里的小河沟,水质污染严重,一到夏天臭气熏人。为此,2009年起,桐庐县按照我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要求,用4年时间,在全县183个行政村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如今,走进阳山畈村,可以看到数个形态相似的小花园,里面安装的正是污水处理设施。桐庐县环保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里所有农家乐污水和村民的生活污水都会先排放到窨井,经节水池、无动力厌氧池、三格人工湿地、沉砂池的处理后,主要污染指标去除率可以达到60%以上,最后出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同时小花园里栽种的亲水性植物通过根系吸附净化污水,在清洁水源的同时,更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实,阳山畈村的美丽环境只是近年来我省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自2003年起,我省连续实施了两轮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题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等农村环境整治。
  “原来村里没有污水处理和垃圾分类系统,村民都在门前挖一条简易沟,污水顺沟流淌,垃圾随处堆放,遇到晴天,臭气阵阵。”安吉县横山坞村党支书郑云法告诉记者,农村连片整治实施后,全村400户农户90%以上都进行了卫生设施改造,卫生间独立分开,配备了抽水马桶。污水全部流入三格式化粪池,逐层过滤,最后渗出水用于庭院绿化灌溉。同时,村里还鼓励村民进行初次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食品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食品垃圾由村里集中收集,投入堆肥池进行发酵,用于田间施肥,其他垃圾则送到垃圾中转站。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共落实整治资金21.07亿元,支持1600个村开展连片整治,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50万人,建成50户以上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922套,配套管网3440公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9万余套,垃圾转运站434座,畜禽养殖污染集中处理设施62处,村容村貌和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