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地方,因古人“人若德行,如水至清”的赞誉而得名,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等美誉,这就是德清。
有这样一个产业,源于当地农民的大胆创新,得益于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养殖基地,当地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这就是德清的青虾养殖业。
今年5月11日,德清县委副书记罗国建和副县长陈健从中国渔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毅手中接过了“中国青虾之乡”的铜牌,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中,又一项“国”字号荣誉定格在了德清的现代农业发展史上。
杭城餐桌七成青虾德清产
每天凌晨时分,德清县三合乡的青虾交易市场内都十分热闹,一批批刚打捞上来不久的青虾被农民们送到市场后,打上“水精灵”原产地保护商标,马上就被运往23公里外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然后逐批分配到杭州各个农贸市场,走上杭州市民和各个宾馆酒店的餐桌。“杭州市场的七成青虾来自德清,此外,德清青虾还远销宁波、绍兴、温州等地。”德清县农业局局长胡雪荣告诉记者,青虾是全县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2011年全县青虾养殖面积近5万亩,产量4306吨,产值21530万元,占浙江省青虾产量的近四分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青虾养殖基地之一。
德清县三合乡的农民符连富和归毛头是首批“吃螃蟹”的人。1992年,看到野生青虾价格居高不下的他们动起了心思:市场上每公斤青虾卖到上百元,而且随着大量捕捞,野生青虾势必越来越少,价格还会继续走高,能不能搞青虾人工养殖?
当时形势下,水田不种粮食在政策上还有诸多限制,而在稻田中养殖青虾,更是闻所未闻,所以他们试养青虾的尝试都是在暗中进行,就连相距不远的符连富和归毛头两人,也不知道对方正同自己一样,进行着别人未曾有过的尝试。
第一年,符连富养殖的青虾成功上市,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12.5亩青虾,就获得了6万元的净收益,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绝对算得上“暴利”。这引起了德清县有关部门的重视,经过政策和技术层面的分析总结,德清县认为,青虾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同时不破坏耕地,排干水就可以种水稻,因此果断决定:将青虾养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全县推广。一虾激起万塘波,自此,德清青虾养殖业开始了快速发展之路。
到1999年,全县稻田青虾养殖面积达到近10万亩,产值在2亿元以上。1999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到德清三合乡进行了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2001年8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专程到德清考察效益农业,对德清养殖青虾致富农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廿年努力铸就惠民富农产业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此,见证了德清青虾养殖业所有起伏的三合乡农办水产指导员梁如祥深有感触。
在梁如祥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从1992年至今20年间,三合乡青虾养殖的面积和养殖户数量。“前10年,这两个数字一路飙升,到2003年,三合乡已有青虾养殖面积14406亩,养殖户达690户,三合乡70%以上的水田都成了虾塘。”梁如祥说,农民高密度、粗放式养殖和青虾本身的品种退化,使得当地青虾养殖出现了“养殖规模小、青虾规格小、市场价格低”的“两小一低”问题。也就是在那一年,三合乡遭遇了青虾“卖难”。《浙江日报》还以《德清青虾亮红灯》为题作了报道。“塘边收购价从往年的每公斤70多元一路下跌到不足10元,最低的只有3元,很多养殖户亏损严重。”回想那个夏天,梁如祥心有余悸。
痛定思痛,三合乡的青虾养殖业开始了调整。从那一年开始,该乡盲目跟风养殖的势头得到遏制,近年来一直稳定在1.3万亩左右;与此同时,养殖户数量却直线下降,从2003年的690户减少到了目前的400户左右。散而小的农户养殖逐渐退出,代之而起的是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大户,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近年来,该乡的青虾塘边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80元左右,最高的可达150多元,每亩虾塘净收益在4000元左右。
这是德清青虾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当初的10多亩,到后来的10万亩,直到目前稳定在5万亩左右,伴随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到专发展过程的,是德清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为帮助销售,先后在重点乡镇建立了4家青虾专业交易市场;为开展标准化养殖,当地制定了青虾养殖地方标准,成立了全国首家青虾专业医院,提供技术服务,并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自1992年至今,累计培训青虾养殖户近4万人次;为实施品牌战略,由德清县水产协会出面,申请注册了水精灵商标,目前已获省、市著名商标称号;为推进良种化,德清县在清溪鳖业养殖基地内投资586万元,建立了占地面积300亩的省级青虾良种场;为加强质量监管,县财政投资50万元建立了德清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全县青虾养殖区域的养殖用水、苗种、饲料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测,并鼓励和支持规模企业积极开展青虾质量的自检工作。
转型升级成就“青虾之乡”辉煌
走进德清县吴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只见水波荡漾、绿树如茵,一片虾跃鱼欢的兴旺景象。公司的老总是归毛头,没错,就是那个和符连富同一年开始养殖青虾的归毛头,那一年,符连富收获了成功,归毛头却失败了。
好在,第一年的失败并没有让归毛头气馁,青虾养殖之路他一走就是20年。20年来,从研究饲料配方到精确计算喂养时间,以及规划养殖密度,归毛头自己都记不清到底进行了多少次尝试。如今,他的基地已建成了德清首个青虾精品园,他的“归毛头”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生产的归毛头牌青虾多年前就进入了杭州楼外楼等著名餐馆。而他自己,靠着20年如一日的青虾养殖,也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
“近几年,我们尝试了稻虾轮作、虾鳖共育等新型养殖模式,收到了很好效果。”归毛头说,稻虾轮作可以让虾塘“休养生息”,青虾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改善;虾鳖共育能在提高青虾活力、增强抗病性的同时,收获一批靠吃病、弱虾为生的优质甲鱼,虾鳖共育的虾塘每亩可获净利近万元。为解决青虾养殖与粮争地的矛盾,在去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他准备拿出300亩虾塘进行稻虾共育,目前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完成。
胡雪荣告诉记者,下一步,德清青虾产业将朝着三个目标努力:一是制定青虾标准化养殖国家标准,全面提高德清青虾的养殖水平;二是大力推进种子种苗工程,积极采用长江野生青虾和太湖优质虾与当地青虾配对,解决长期养殖出现的品种退化等问题;三是大力推广稻虾轮作、稻虾共育等新型农作模式,做到“钱粮双收”。
金光闪闪的“中国青虾之乡”牌匾已被德清收入囊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德清人会让这块牌匾金光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