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国际水稻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工程三门启动

  □本报记者 池锦蕾 通讯员 任亦将
  本报讯 日前,由省农业厅、浙江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国内首个“国际水稻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工程”在三门县正式启动,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农业专家在该县何家村水稻种植现场,对该村农民的水稻生态种植技术进行深入交流。“种植成本下降了30%,稻米价格提高了125%!”何家村种粮大户江冬考自豪地说,何家村已经连续十多年没使用杀虫剂等药剂了,完全依靠自然生态控制水稻病虫害,亩产450公斤,产值达到2520元。“稻田埂上还可以种芝麻、南瓜和一些花,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稻飞虱等害虫的天敌。”活动现场,来自马来西亚的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香广伦,了解到何家村在所有的田埂上都种植黄豆时鼓励农民朋友们多尝试。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据了解,三门县农业局从2005年开始就确保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每日有记录,每周有下访,在关键生产阶段,农技干部长期驻村指导。该县还加强同科研院所的交流学习,提炼出了一套运用现代杂交水稻良种、良法和天敌控害相结合的水稻生态调控技术。
  “花浪阵阵,蜂语蝶舞,害虫与天敌聚一堂。”这个极具理想主义的构思,在何家村却处处展现。江冬考介绍说,村民们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种了多少生态米,赚了多少辛苦钱,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
  目前,该县的生态水稻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并在积极探索推广生态稻米+高山蔬菜的轮作生产模式,在衍生生态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团经营模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