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东海之滨花开诱人

温岭市农业“两区”建设见闻

  •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头顶着“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果蔗之乡”等众多耀眼的光
    环,以西瓜、草鸡、葡萄、果蔗等产业闻名遐迩的东海之滨农业明星县——温岭市,通过两年多来的“两区”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又取得了可喜发展,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更好了,产业质量更高了,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更显著了,去年年底还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两区”建设已在这片农业热土上呈现出喜人的景象。
    土地租金年年涨
      日前,阳光灿烂的一天,记者来到温岭市箬横镇龙皇宫村,种粮大户王启德正在田间侍弄秧苗。王启德种了135亩水田,记者看到的这片田大约102亩,主要种植两季水稻和一季冬花菜(雪里蕻)。种了25年田的老王自称,除了种这两样东西,其他都不会种。
      坐在田头聊起种田,老王看起来是一脸幸福:如今种田轻松了,政府把机耕路修到了田头,阀门开开,水就放进来。以前田间没有路,大热天收割,得把稻谷一包包扛到大路上去,那个苦现在再也不用吃了。
      一旁的箬横镇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柯夏生告诉记者,龙皇宫村的土地大多已流转出来,目前承包给四五个大户,规划建设了一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有4500亩。通过两年多建设,这里基本实现了沟、渠、路配套。生产设施一改善,土地立马就成了“抢手货”。以前为了不抛荒,当地农户得出钱请人代为耕种,现在倒过来了,大户想承包面积大一点的土地已不太容易,租金也是一年一年在涨,好一点 的土地,年租金已涨到每亩1200元。
      两年多来,温岭市共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近8000万元,完成了26个项目区块45895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功能区内新建主干道路和机耕道路98.6公里,修理45.7公里;新建排灌渠道179公里,修复178公里,粮田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截至去年年底,该市累计完成投资3.11亿元,完善了田间水利、大棚、喷滴灌等大量农业设施,基本建成了全省一流、可看可学可示范的农业园区新形象。
    产业集聚效益显
      产业集聚效应,记者在温岭市滨海葡萄专业合作社看到了实例。滨海葡萄合作社位于温岭市滨海镇的围垦区内,目前有社员109名,合作社大棚葡萄种植面积2600亩。
      据合作社理事长陈济林介绍,作为葡萄产业示范区,在他们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大棚葡萄种植面积近几年均以每年新增3000亩左右的速度增加,整个滨海镇目前大棚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1.6万亩,成为温岭市大棚葡萄的核心产区。
      陈济林说,以前合作社自己种葡萄、卖葡萄,每年葡萄上市季节,合作社销售人员就要跑到上海、江苏等地,时间紧,压力大。近两年来,这种状况逐渐开始改变,开始有客商直接上门收购,前年到合作社来收购葡萄的卡车不到10台,去年超过20台,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大棚葡萄面积超过3000亩。通过品牌销售,合作社的葡萄销售均价能比散户每公斤增加1-2元,按每亩1500公斤产量计算,每亩能增加产值1500-3000元。而且,随着产业的集聚,葡萄加工包装、葡萄休闲采摘等二、三产业业态也开始逐渐出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两区”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温岭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该市已建成以主导产业示范区为核心的大棚西瓜、大棚葡萄、温岭草鸡、果蔗产业带,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去年,该市主导产业示范区实现产值5.93亿元,亩均产值和收益分别达到10676元和5719元,分别比周边高出24.3%和25.2%,主导产业区内农民户均纯收入超过13万元。
    农作制度创新多
      农业“两区”建设不
      但聚集、提升了产业,也
      给该市的农作制度
      带来了深刻变
      化。种粮大
      户王启
      德的
      “水
      稻-
      冬 花
      菜”种植模
      式,就是今年
      箬横镇着力试点
      的8大类型16种模
      式之一,由柯夏生自己挂
      牌技术指导。老王说,虽然自己这样种已经多年,但镇里大面积挂牌试点总结,今年还是第一次,到时要把自己的经验用数据总结出来,更好地推广给其他种植户。
      据柯夏生介绍,农作制度创新是该镇农业一大亮点,去年全省农作制度创新现场会就在他们这里召开。去年,箬横镇一共在5000多亩土地上试点了6大类型13种模式的农作制度,通过合理搭配作物和生产环节,使土地利用率达100%,复种指数2.61,实现亩产值万元左右,“米袋子、菜篮子、钱包子”共同发展,同全镇面上相比,平均亩增效益327.91元。
      而箬横镇能这样大规模推进农作制度创新,得益于“两区”建设的深入
      推进。“我们选择试点也是有要求
      的,比如面积至少要100亩以上,业主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科技接受和示范能力,而这些在以前散户种植时都很难实现。”柯夏生说,“两区”建设基本使该镇形成了田成方、路配套、渠相连、树成行、电成网的农业基础设施格局,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户进驻,为农作制度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农业重镇箬横镇的做法,正是温岭市在“两区”内重点推进的工作举措之一。近两年来,农牧结合、立体种养、能量循环等新型生产方式大力推广,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种养共育等新型农作制度普遍应用,示范区内循环农业实施面积达到12.6万亩,成为该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之一。
    农技服务效率高
      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记者这次在温岭采访,看到了两种卓有成效的模式。
      一种是建立区域农技推广中心。如该市东部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能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等“三位一体”综合服务,并设置了土地流转、产品认证、果园转包转让、项目申报等代理服务,目前有13位该市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坐镇,配备农技指导员115人。温岭市农林局副局长陈文云告诉记者,该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联结综合区内的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农业龙头企业和80个科技示范户,以及周边107个村级农技服务站、65户农产品营销户,形成了一张宽领域、深层次、跨产业、分区域、多形式,兼具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农业公共服务网络。
      一种是在基层生产实体上建立技术推广中心。如该市滨海葡萄专业合作社,温岭市农林局在这里挂牌设立了温岭大棚葡萄产业服务中心,依托该合作社的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优势,为全市整个产业提供服务。据合作社理事长陈济林介绍,近两年来,温岭大棚葡萄产业采用较多的双膜覆盖、控产提质、环剥促早等技术,都是从该合作社示范推广出去的。这些新技术,为提高温岭大棚葡萄品质、提早上市时间从而提高效益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如环剥促早技术,能使葡萄上市季节提早两周左右,销售价就能每公斤提高4元左右,按每亩1500公斤产量计算,差不多两年增收额就抵得上一年产值,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为生产提供服务是农技人员的‘天职’,‘两区’建设恰好为他们施展本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也在认真思考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贴心而有效的服务。产业在转型升级,我们的服务也需要转型升级。”对于如何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中更好地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温岭市农林局局长潘文华说,他们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