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今年是我省农业“两区”
建设的“深化年”,为促进各地通过“两区一中心”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5月24日,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将在湖州召开。记者获悉,省委、省政府之所以把现场会设在湖州,是因为考虑到近年来,湖州市在“两区”建设中拥有诸多亮点,特别是在破解制约农业“两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该市在土地流转机制、院校合作机制、主体培育机制和建设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值得在全省范围内借鉴推广。
在现场会前夕,本报记者走进湖州,剖析了几个样本,试图管中窥豹,找出湖州农业“两区”建设的源动力所在。
土地流转:转出农业发展新天地
【样本介绍】
大虹桥粮食生产功能区身处南浔区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腹地,位于湖盐公路大虹桥北侧,水田总面积1762亩。从2011年3月开始规划建设,目前已投入资金765万元,完成了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田面平整,排、灌分系,道路成网,设施完善,成功创建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该功能区引进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华金康工贸有限公司,并成立了湖州南浔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
合作社社长叶金云告诉记者,功能区以谷物作价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目前流转面积1200亩,土地流转率达到了70%。“华扬”合作社和农户约定,以每年每亩250公斤稻谷的市场价为标准,折算当年土地租金。叶金云说,2011年,晚稻市场收购价格为每公斤2.8元,农户可以选择每亩700元的土地租金,也可以到合作社领取250公斤稻谷,两者任选其一。土地流转后,合作社还积极吸纳土地流出农民在功能区内就业,每个劳动力每天工资为60-80元。“农户既可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租金收益,又可得到工资性收入,大大提高了他们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叶金云如是说。
【湖州经验】
为破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难题,湖州市在“两区”建设中,围绕促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加快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的目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结合村庄整治和土地复垦,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目前湖州市“两区”内已流转土地27.1万亩,占规划总面积74.8%,高于面上21个百分点。
湖州的具体经验有三条。一是大力推行实物计价形式,推进土地流转。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全面采取实物计价、货币结算的形式推进土地流转,保持了流转土地的稳定,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近两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均保持在每年10万亩以上。二是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先股后转促进土地流转。积极探索整村土地委托流转和先股后转的土地流转形式,加快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流转。2010年以来全市综合区内已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5个,大大推进了园区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三是结合村庄整治推进土地流转。吴兴区八里店南片综合区紧密结合村庄整治复垦,整体推进土地流转,初步形成了瓜果蔬菜、特种水产、功能稻米等3个万亩主导产业功能区框架,新增耕地面积1600多亩,培育了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区。
主体培育:打造“两区”建设生力军
【样本介绍】
南浔区和孚镇陈塔水产精品园位于菱和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面积1028亩,计划总投资1463万元。截至2011年底,已投入建设资金840万元,建成高标准养殖塘865亩和露地蔬菜区163亩,并配套水产品初加工操作车间和200立方米冷库,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设施齐全,2011年该园被认定为省级精品园。
成立于2010年6月的南浔陈塔水产专业合作社,是该精品园的建设主体。目前,合作社入股社员达360户,注册了“塔益”商标,建立了水产品营销队伍。为保证产品质量,合作社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规范管理,实行“五统一”服务,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苗种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渔药供应;另一方面狠抓社员素质提升,紧紧依靠省淡水研究所,提倡科学养殖,仅2011年一年内就邀请专家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社员250多人次。
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去年该精品园水产品总产量达1038吨,产值1245.6万元,比建设前提高了3.8倍,利润额560.5万元,比建设前提高了10倍。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多户,养殖面积达1万多亩。
【湖州经验】
为破解农业园区经营管理的难题,湖州市积极创新主体培育机制,坚持以工业企业的理念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保障农业园区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鼓励工商资本、农业龙头企业投资“两区”建设,扶持农民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参与“两区”建设等,不断增强“两区”建设的发展后劲。目前该市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提高了农业园区企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保障了园区健康发展。
湖州在主体培育方面的做法是“三管齐下”。一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基地。按照龙头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思路布局园区产业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金、市场、人才等优势,参与园区建设和管理,高标准引领园区发展。目前全市已有1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园区建设。二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明确每个主导产业示范区都要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目标任务,积极引导园区农民按产业特色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并按照“五化”要求,推进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农业园区中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65家。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市已有6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与园区签订农产品收购订单,年农产品收购额达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