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金东区深入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大力实施果蔬、畜牧、花卉苗木、经营主体和农田地力五大提升工程,把着眼产业提升、求精求特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创建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截至目前,全区有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被列入省级创建点,多湖蛋鸡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并命名,14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市级认定;同时,还建成了6500亩的国家级源东白桃标准化示范基地、1.29万亩的省级标准化无公害葡萄基地和6.9万亩的放心菜基地,累计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75个,初步形成主导+特色+“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据了解,目前金东区拥有“中国源东白桃之乡”、“中国佛手之乡”等9个全国特产之乡称号,该区还在2007年被省政府评为畜牧养殖产业强县和花卉苗木产业强县。
科学规划明方向
在“两区”建设工作中,金东区紧紧结合自身产业特色,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为此,该区在园区建设伊始,就确定了万亩城郊型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源东优质桃园基地、千亩孝顺塘雅优质葡萄园、千亩赤松精品佛手园、千亩曹宅盆景生态园、千亩澧浦苗木休闲旅游园、千亩傅村“薯—稻—薯”轮作粮食生产基地的“2个万亩5个千亩”现代农业基地建设规划。同时在2010年5月,率先通过了金华市综合区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并配套出台了《金东区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
多方投入强基地
金东区积极探索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筹集、整合各类项目奖金,以路网、水网和林网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全区整合农业、交通、水利等建设项目56个,筹集各类资金1.8亿元,相继修建、新建园区道路33600米,排灌渠道20900米,排灌机埠12座,冷库4座共1500立方米,分级包装场地8000平方米,电力线路8750米,新增变压器4台。2011年底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2万千瓦,建成设施农业面积27280亩,畜牧设施化率达75%以上。
求精求特促提升
凭借金义都市新区建设的东风,依托浙中城市群的重要区域优势,金东区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壮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一批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使该区农业园区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带动全区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的提高。2011年全区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48万元。同时,基本建成城郊蔬菜、曹塘澧生猪、孝顺葡萄、澧浦绿化苗木等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赤松佛手、江东蜜梨、塘雅鹌鹑、曹宅树桩盆景、绿和特色渔业等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
创新服务增后劲
为保证现代农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金东区着力在创新服务体系上下功夫,以规划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农产品保鲜配送中心等三个服务中心为重点,着力构建从种苗繁育、统防统治、技术指导、质量检测到产后保鲜等环节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目前,在综合区内配备了一个占地10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园区农业生产,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指导推广新技术、有机肥配送、农产品质量检测、土壤养分测定、配方施肥等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2011年在全省农业“两区”现场会上,该区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金东区农业“两区”建设科技服务合作协议》,由学校派出40多名业务骨干作为服务专家,指导各园区创建和优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金东区在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方面,非常注重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在总结当地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的基础上,对于好的模式积极给予大力推广。现建成以傅村溪口薯—稻(西瓜)—薯为代表的轮作套种模式、以大堰河农牧场为典型的三沼综合利用模式、以浙江锦林佛手有限公司猪—沼—作(佛手)为典型的种养循环模式、以金华市泰来生态农牧有限公司猪—沼—水产养殖为代表的渔牧结合模式等15个生态循环示范点。
创新机制上规模
如何有效破解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化和产业化难题,金东区着力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入股份合作理念,变单纯的土地流转为农业产业股份合作,探索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为主体,公司运作、农民入股、统一经营、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档次。截至2011年底,全区流转土地面积5.7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31%。土地公平自愿有偿流转极大地促进了该区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据了解,该区在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的同时,还积极创新经营机制。利用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早、数量多的优势,总结推广和丰、牧华、万和等合作社联合重组、强强联合的经验和模式,以“优化组合、联合重组”为重点,引导同一产业、同一园区、相同类型的合作社及合作社与相关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多领域、多层次、多方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建规模型、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联合社,拉长产业链和服务链,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25家,社员9162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6万户。目前,已培育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市级11家、区级14家,并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社,扶持大中专毕业生、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从事农业开发,投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刘旭宇 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