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余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亘古开天的良渚文化在这里孕育,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近年来,余杭区大力推进国有农场的改革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省农业厅调研组近期对该区的做法进行了调研。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在审阅调研报告后批示:总结提炼系统,启示让人深省。余杭经验对我省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标杆作用显著。
改革破题难,创业创新更难。余杭人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整合资源、公司化运作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思路,余杭农林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整合而生。由此,余杭在国有农场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一个个老大难问题上攻坚拔寨,成为新时期中小垦区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样本。
旧有制度拖后腿,他们怎么办?——创新机制求突破
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号召下,余杭陆续建起多家国有农场。上世纪80年代,余杭国有农场辉煌一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农场的经营机制日益显现不适症,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缺乏活力,昔日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逐渐消逝。
企业关停、职工下岗,使余杭国有农场日益陷入困境。到2001年底,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全区国有农场负债总额高达2.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344%;知青安置以及城迁子女和家属就业等历史遗留问题突出,职工频频上访。可以说,余杭国有农场在2002年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再难有出路的危难时刻。唯有改革,才能发展。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把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有农场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风。
2002年,余杭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对辖区内国有农场进行全面改革并把农场放到“五农共兴”的高度,将农场改革与发展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进行全面推进。当地政府敏锐地发现,唯有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国有农场才能重现活力。
一开始,余杭区就打破原有国有农场单枪匹马闯市场的状况,组建成立余杭农业资产经营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抱团谋发展,开启了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征程。
为了让公司轻装上阵,用公司发展来破解农场改革中的一道道坎,余杭区政府以国家、省里的政策精神为指导,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把农场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于农场改革发展,解决了农场大部分的历史债务。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