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蒜你狠”、“逗你玩”、“姜你军”……当一股股“菜篮子”的涨价潮席卷各地时,浙江有效应对,瓜菜市场没有受到很大冲击,居民“菜篮子”依然货足价稳。
来自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省蔬菜瓜果生产面积和产量稳定发展,产值快速增长。去年,全省蔬菜瓜果播种面积1095万亩,产量2094.5万吨,总产值381多亿元,全省种植业总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一。
浙江的瓜菜产业,以全国第11位的产量,创造了全国第4位的出口额,产值雄居浙江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瓜菜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种业的强劲支撑。近年来,我省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努力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着力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坚持这样的路子,过去五年来,浙江的瓜菜种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移民瓜菜”:让“菜篮子”花色多品质优
最近,家住杭州采荷小区的金大妈每天一早就到附近的大超市去购买一种叫“救心菜”的蔬菜,尽管这种蔬菜每斤售价高达20-30元,但仍十分抢手,稍迟一点就买不到这种菜。
其实,“救心菜”是一种保健菜,因可以抑制高血压、心脏病等十多种心血管疾病,所以叫“救心菜”,是中国农科院利用传统稀有野菜与景天三七杂交而成的,每年4、5月份陆续上市。
杭州菜场上的“救心菜”是浙江新迪稼园农业有限公司引进种植的,基地在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内的高效蔬菜科技示范园。因为刚刚引种,目前还只是少量种植。
与“救心菜”一样,近年来,浙江菜市场上隔三差五就会冒出一些新面孔。
前几个月,在宁波鄞州的菜场上有一种日本菜蕻,虽然每公斤要卖3元左右,但家庭主妇们还偏偏要买这种贵的,说它茎叶嫩、口味鲜。
这些日本菜蕻来自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石头路村,蔬菜种植大户朱光军得意地说:“这个品种好啊,是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推荐给我种的最新品种,菜价也比人家高。现在每天摘摘都来不及。”
不仅如此,在宁波洪塘都市农业园区的实验基地,一个个塑料大棚内,那些来自法国、荷兰、美国、以色列、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茄子、甜椒、番茄、西芹、黄瓜、甜瓜、萝卜……都长得生机勃勃。这些洋瓜菜正在这20来亩中国的土地上进行适应性成长试验。一旦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它们将作为第一代“移民”,在宁波“安家落户”、“生儿育女”。
据省种子管理部门介绍,近年来,我省创新机制,通过“借力、借脑”,加强瓜菜引种、选育,如勿忘农集团建成了集品种展示、种子展销、现场观摩、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浙江省(萧山)现代农业创新园平台,省农业厅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浙江瓜菜种业交流会。通过种交会,引进展示了上千个国内外瓜菜新品种,为科研育种单位搭建了展示新品种的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了解选择新品种的窗口,提升了我省瓜菜产业发展水平。
像“救心菜”、日本菜蕻一样,如今,在浙江大地上一大批“移民瓜菜”、“混血瓜菜”已大量摆上普通市民的餐桌或果盆。这几年,仅宁波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就成功引种日本30多个果菜新品种,这些“移民瓜菜”在宁波种植面积已达22.22万亩,让普通市民也尝到了长在本地的外国新鲜瓜菜。
自主选育:突破国外种子垄断格局
蔬菜行业有句话:“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住了生产和消费”。因此,当2011年底台州市农科院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历经多年的努力选育而成的西兰花新品种“台绿1号”通过审定时,让临海的菜农们兴奋不已。
兴奋的背后,是因为这是我省第一个自主选育成功的西兰花新品种。自1989年西兰花在临海劳动村引种以来,目前全市的种植面积约有10万亩以上,占全省50%、全国25%,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春西兰花生产地区和国际西兰花生产基地。但西兰花种子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不仅价格较高,还受控于国外公司,农民的种植成本很高。“台绿1号”的成功选育,打破了国外种子垄断和价格操纵局面,而且降低了种子成本,提高了农户收入。据专家评议:“台绿1号”各项性状优良,完全可替代部分国外进口的青花菜品种,适宜我省台州、宁波、湖州和杭州地区秋季种植。
类似的还有松花菜种子。近年来,市场冒出来的松花菜,因其脆甜鲜美、品质上佳,深受市民喜爱,在我省发展迅猛,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我省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种子,同样受制于国外公司。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松花菜新种质,培育出我省首个松花菜新品种“浙017”,去年通过省级审定,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从而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松花菜种子市场的垄断。据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预测,我省松花菜年产值已达5亿元,年种子产值将达2000万元。
种子成本降低,直接受益的是菜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自主选育的首个水果型黄瓜新品种“浙秀1号”,平均每粒种子仅需0.10元,每亩种子成本200元;而同类型的水果型黄瓜种子,从外国进口一般每粒需0.3元以上,平均每亩所需种子成本为600元(每亩2000株)以上。选用“浙秀1号”与使用进口种子相比,每亩可节支400元以上。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科研和种子企业自主育成瓜菜新品种近100个,在豇豆、番茄、花椰菜、大白菜、辣椒等作物品种选育上,先后自主育成“早熟5号”大白菜、“弄口早椒”辣椒、“之豇28-2”豇豆等一批优良蔬菜品种,在全省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些自主选育的瓜菜新品种在优化我省瓜菜结构,提升品质上屡建奇功,为我省瓜菜产业向设施蔬菜、出口加工蔬菜和山地蔬菜发展提供了源头保障。
科技创新:鼓起农民“钱袋子”
尽管前段时间阴雨不断,但杭州萧山千亩萝卜新品种示范基地里,菜农们却忙着采收新品种萝卜。记者看到,这些萝卜叶柄直挺,叶绿如翠,拔起的萝卜长得又大又直,且雪白、光洁。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悦俭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经过十多年努力,采用杂交方式育成的一代春萝卜‘白雪春2号’。它的品质、抗病性和丰产性好,有的性状甚至超过了韩国春萝卜‘白玉春’。”
杨悦俭说:“一般的萝卜在8、9月份种,春节前后受到低温的刺激,就会产生生理反应,马上发芽开花。而这种春萝卜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低温刺激反应不大,低温下也不容易形成花芽,所以在春季种这种萝卜,也不会让萝卜出现空心。”
由于这个萝卜新品种“耐抽薹”的特性,让原来的一年一季萝卜,变成了一年可种植两季萝卜,让农户种植效益大增。在杭州萧山区的蔬菜基地,“白雪春2号”萝卜的复种面积过万亩,每亩产量4000公斤,亩产值约5000元。春萝卜产量高、不易空心、外形大而长,很快“占领”了市民餐桌,成了一些乡镇菜农的“明星”产品。“行情好的时候,一季春萝卜一亩就能赚2000元。”种菜大户沈玉兴高兴地说。
同样,如今在宁波种植面积较多的蚕豆品种——“慈溪大粒1号”,也是慈溪市种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从日本引进的杂交蚕豆第一代中选育成功的。因为,杂交种子是无法留种的,到第二、三代要退化,以前每年要向日本购买“杂种第一代”种子。但慈溪市种子公司的农技人员将“杂种第一代”收获后留下最好的蚕豆作种子,加上自己的创新技术,育出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杂种第二代”,又经过一年一年的筛选,终于选育成功“慈溪大粒1号”,并成为当地的蚕豆主栽品种。
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说,一大批瓜菜品种的科技创新,助推了瓜菜产业的发展,保障了蔬菜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近5年来,全省累计引进、选育瓜菜新品种300余个,筛选推广应用了西甜瓜、番茄、花椰菜等200余个优良品种。
种业兴,产业旺。我省已成为全国蔬菜瓜果主产省之一。去年,全省蔬菜瓜果播种面积1095.64万亩,总产量达2094.5万吨,总产值381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1.8%。榨菜、茭白、花菜、西兰花等特色蔬菜成为全国区域性重点产区。2011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7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达13071元。这其中,蔬菜瓜果产业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