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抚育是林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技术手段,通过清理林下植被、间伐和补植等人工生产经营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森林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增强森林综合功能。
近年来,各地按照“森林浙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扎实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有力地促进了森林质量的提高,增强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了社会、经济效益,并涌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日前,富阳、建德、鄞州、龙泉、遂昌、磐安六县(市、区)还被省林业厅授予森林抚育示范县,这些地方的农民像耕田一样精耕着林地。
抚育不抚育就是不一样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在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多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森林抚育在提高森林蓄积、改善林分状况、促进目的树种生长、提高森林自然更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天童林场育王林区(丘陵类型)退化马尾松林抚育10年后,林分蓄积较未改造区域平均每公顷提高162立方米,增长1.51倍,群落中的阳生性树种、贬值树种等非目的树种比例大幅度减少,阴性及中生性树种明显增加,森林优质资源快速增长,群落的植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层次、树龄、树种组成结构更趋合理,森林更加健康稳定。
另据富阳市林业局监测,及时进行抚育的幼龄林与未抚育的对比,前者树高平均增加0.7米,胸径平均增加0.8厘米,每亩蓄积量平均增加0.608立方米;经抚育间伐的中龄林与未抚育的对比,前者树高平均增加0.5米,胸径平均增加0.6厘米,每亩蓄积量平均增加0.573立方米。该市8万亩中龄林,经抚育后,预计可增加经济效益3496.6万元。
森林讲究分类经营
近年来,建德市借鉴国内外先进森林经营理念和技术,结合当地森林特点,探索了景观优化模式、定向培育模式、生长促进模式、生态修复模式等多种森林抚育经营模式。
该县的景观优化模式抚育对象为三江两岸、高速公路沿线、环千岛湖流域、国有林场和城镇周边等重点风景林。对远景林分,注重景观色彩配置,团块状保留特色树种,以树干、树冠、叶、花、果以及林下植被等为要素,形成季相美景,供游憩者观赏;对近景林分,采伐常见树种和种群数量大的树种,割除影响游人活动的灌木和藤蔓,保留奇、特、珍、古植物。通过这一系列的抚育措施,充分展现了森林植被景观多样性,进一步发挥了森林的游憩、观赏和疗养功能。
定向培育模式的抚育对象为以珍贵用材林为主的阔叶林,通过对重点用材林产区珍贵树种的间伐、割灌,去除林内杂灌和小于5厘米的非目的树种和林木,保留杆形通直、长势良好的珍贵树种。同时,在林隙和林中空地,采取补植部分珍贵树种等措施,为珍贵树种基地创造足够的生长和营养空间,加速成林。
生长促进模式的抚育对象以松、杉等中幼龄用材林为主,通过割除影响人工林生长的灌草、芒秆和部分林下劣势木,保留天然更新的乔木幼苗幼树,增加林分树种多样性。通过调控幼树与灌草、藤蔓的营养竞争,为乔木树种生长创造足够的营养空间,促进中幼林健康生长,快速成林。
生态修复模式的抚育对象是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雪压雪折以及森林火灾等危害的林分,主要通过采伐清除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的被害木,对天然更新不良的林分在林隙和林中空地进行人工补植,对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的,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等,着力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加速林木及灌草植被覆盖,促进林分生态功能的恢复。
宁波市鄞州区也把森林分类经营的理念贯彻到了森林抚育中。该区专门制订了森林抚育技术标准,通过采取劈抚、间伐、修枝等方法,去除藤蔓等演替早期的植物种类,有目的地留养培育乡土优势树种和珍贵用材树种。对林分分化明显,郁闭度在0.8-0.9的林地优先安排间伐,间伐后清除林内杂草灌木,及时封山育林;对未成林造林地,主要采取除草、施肥、防病、治虫等措施,争取早日郁闭成林。实际操作中,对每批需抚育的林子,该区都要求先做好3-5亩的样地,然后再请当地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现场参观,请他们对抚育强度、抚育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接受他们的检查监督。
从刀耕火种转向机械施工
针对近几年人工费等生产成本上涨、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各地鼓励组建专业森林抚育队伍,大力推行森林抚育机械化,实现从传统的刀耕火种向机械化施工的转变。
据统计,全省累计建立森林抚育专业队568支2万多人,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施工时间和统一责任主体。提高工作效率和抚育质量;有21个县(市、区)配置了割灌机等各种抚育机械1017台。
以遂昌为例,该县建立了80支2400人组成的森林抚育队伍,抚育质量受到了国家核查组的充分肯定。又如建德市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鼓励各乡镇成立森林抚育专业队。目前全市拥有森林造林抚育专业队伍10余支,专业从事造林抚育的人员500余人,配备割灌机、油锯等抚育机械100余台。这些抚育专业队承担了该市大量的森林抚育项目,确保了森林抚育的速度、效率和质量。
磐安县则针对不同的作业情况,将专业队和林农个人承包施工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林场职工参与森林抚育,既提高了林场职工收入,又保证了森林抚育的进度和质量。
机械应用在林业生产中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根据龙泉、磐安、建德等地实践,一台机械相当于3-5个人工的工作量,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去年,享有“华东地区古老植物摇篮”美誉的龙泉市,专门配置了435套森林抚育机械。该市还组织了一支拥有40多台背负式割灌机进行抚育作业的专业施工队,开展机械抚育1.15万亩,平均每台割灌机抚育的面积与3286工人力相当。据该市测算,使用机械抚育,平均每人每天可抚育森林3.5亩,日均费用在350元左右,其中包括汽油、机油成本30元,机手工资300元,机械折旧及其他费用20元,平均每亩抚育成本为100元,较人工抚育成本每亩 180元可节省45%,1.15万亩林地可节约用工成本92万元。
抚育剩余物用处大
在森林抚育过程中,各地把抚育剩余物与林产工业、生物质能源利用有机结合,解决了抚育资金短缺与原材料供应问题,带动了木材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发展。如今,鄞州、建德、江山、兰溪、庆元、龙泉等县(市、区)都成功探索了森林抚育与生物质能源有机结合的路子,每年利用抚育剩余物100多万吨。
比如,浙能龙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采用直燃技术,以林业剩余物等为燃料进行发电,年消耗生物质13.5万吨,节省6.47万吨标准煤,实现减排15万吨。
建德市每年的森林抚育面积在万亩以上,为降低综合成本,该市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响应、农户参与”的方式,综合利用森林抚育剩余物。一是由专人统计汇总森林抚育剩余物的种类和数量,并及时在农民信箱、林业网等媒体发布供应消息。二是由政府牵头,积极到木材加工企业、热电厂、制碳企业进行推销,引导鼓励相关企业到森林抚育地收购抚育剩余物。目前该市已有一家较现代化的制碳企业,该企业能利用杂草等所有剩余物进行制碳,每天可处理约100余吨抚育剩余物。三是引进食用菌培育技术,将剩余物适当处理后,用于培育菌菇等非木质林产品。
又如,宁波市鄞州区积极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回收利用次材小料,选择企业规模大、加工能力强的金龙竹木业有限公司作为森林抚育次材小料的定点收购企业,将森林抚育剩余的所有树干、树枝、灌木等,经粉碎后制作成密度板。4年来,该公司已利用次材小料4.5万吨,节约木材3.5万立方米,产值达1350万元。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