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养生

打白蛋白、吊氨基酸、滥用药膳

考前保健也“疯狂”

  •   编者按:
      高考临近,保健“怪招”频出:喝功能饮料、吃补品、打白蛋白、吊氨基酸,不少父母还没来得及弄清是否合适就让孩子尝试。对此,专家提醒:其实大多数考生的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紧张和焦虑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不是打白蛋白、吊氨基酸能解决的。父母在给孩子精神上支持的同时,作为“后勤部长”,更重要的是灵活搭配好一日三餐,注意饮食平衡,保证食物清洁,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改变孩子平时已养成的良好饮食习惯。

    新闻回放○
    “吊瓶”班冲刺高考引热议
      高考临近,湖北孝感一中现惊人一幕:高三某班晚自习期间,教室的半空中挂着不少吊瓶,20来个同学一边复习一边输液补充能量。这一幕被学生拍下来发上微博,有同学称为备战高考,“补充氨基酸挨几针也是值得”。该校有关负责人则指出学生备考精神紧张,这样做“没坏处”、“应该可以尝试”;而将教室当成临时输液室,是为了不耽误学生复习。
      短短几天,这则消息被网友疯转了40多万次,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很多网友在评论中留言,历数这些年来高考前出现的各种“保健招数”:一开始只是喝能量饮料,很快各种补脑保健品大行其道,而吸氧醒脑防“晕考”也曾一度流行,有家长还带孩子到医院打血红白蛋白,如今则“演变”到在教室里集体吊氨基酸……


    家说法○
    考前焦虑,催生“雷人”保健法
      “高考确实是关系到孩子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很多家长希望能帮得上忙,而不少人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尽最大可能给孩子‘进补’。”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保健科主任陈瑞芳教授称,不论是滥用补品,还是吸氧醒脑、打白蛋白、吊氨基酸,这些不太靠谱的“保健招数”也反映了家长和学生的集体紧张和焦虑。“而每当出现一种考前‘保健新招’,不少家长没弄清是否合适就让孩子去尝试,这多少有点盲目。”陈瑞芳称,也正因此,针对这类人群提供保健咨询或做讲座时,她宁愿“保守些”,只讲一日三餐普通饮食怎么配搭;在教父母给备考的孩子煲汤时,她经常强调不放或尽量少放药材。
      但如果孩子确实身体虚弱需要进补,最好经过医生辨证论治后给予药膳调理。要是孩子没胃口或有其他的问题,最好到医院先用中药调理,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疗促进身体康复。

    特别提醒○
    考前乱补,小心惹麻烦
    “其实,大多数考生身体状况还是好的,紧张和焦虑虽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却不是打白蛋白、吊氨基酸或是吃药膳能解决的。”陈瑞芳解释称,各类补气、补血的药品都偏温性,而备考阶段的学生不少都要熬夜复习功课,较容易阴虚火旺。在这种体质状态下的考生,若隔三差五地喝参汤,虽然提气提神,但“补过头”反而易出现燥热、上火,甚至影响睡眠,或者易诱发咽喉炎、呼吸道感染。
      有些家长强调“清补”,比如,一听说淮山能滋阴健脾、莲子可养心安神,就常用来煲汤给孩子喝,但若遇到易便秘的孩子,就不太适合了,甚至可能“雪上加霜”。所以,她建议家长尽量用普通的食补、食疗,莫轻易给孩子做药膳、用药补。“虽说各种药材各有补益作用,但辨证不清,反而会惹麻烦。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只要孩子身体各方面正常,就不要随便改变平时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陈瑞芳称。至于打白蛋白、吊氨基酸,就更没必要了。白蛋白是血液制品,这种药多用于肝硬化、肝癌,尿毒症出现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水肿患者,或是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而临床上氨基酸虽是人体的必需品,但作为营养补充剂,它主要是用于手术或烧伤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对于饮食正常,蛋白质代谢正常的人群,每天通过食物摄入的蛋白质在体内就能分解出身体所需的氨基酸,如果想补充,还不如多摄入点新鲜肉类、鱼类和牛奶。
      另外,输液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光为了补充能量冲刺高考去冒这种险,确实没必要。

    实用贴
    士○
    “后勤部长”谨记“四大原则”
      专家指出,现在的孩子一般都不缺营养,甚至有点营养过剩。备考阶段,部分孩子因太过紧张焦虑影响了胃口。“这时候,除了要给孩子适当的情绪引导之外,在饭菜搭配上也动点脑筋,以助于‘吊’起孩子的胃口。”陈瑞芳认为,父母作为“后勤部长”,在孩子的能量供给上,最重要就是灵活搭配好一日三餐。而一日三餐的准备上有“四大原则”要谨记:一要保证食物配搭能有足够的能量供给孩子;二要注意饮食平衡;三要保证食物的清洁;第四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切莫随便改变孩子平时已养成的良好饮食习惯。
      在三餐中,早餐是最重要的。因为早上课多,孩子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相对也大,光是喝杯牛奶吃个面包往往到早上9点、10点能量就开始供给不足了;若条件允许,可带个鸡蛋或苹果、香蕉,在课间时适当补充。至于午餐,很多孩子都在外吃,可能没法特别讲究,但饭量一定要保证,摄入足量的、含淀粉高的主食,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而晚餐虽然一般讲究要吃巧吃少,但这个阶段的孩子正长身体,不主张吃得太少,倒是因熬夜需要吃夜宵的孩子要有节制,吃得太饱可能睡不好觉。
      翁淑贤 方宁 张秋霞
    相关链接
    家长如何克服恐“高”症
      一项调查显示,有45%的家长说孩子参加高考自己很紧张;25%的人认为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自己无法接受;20%的家长因担心孩子的学习而心烦意乱;10%的家长认为担心孩子的高考,已无法正常投入自己的工作。以上数据显示,高考临近,大部分家长都患上了恐“高”症。
    不要把焦虑传导给孩子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心理影响很大,或是积极的或是无效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平指出,很多家长口口声声说给孩子减压,可是必须要注意其行为的有效性。“具体讲,家长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意识到自己的焦虑,而且不要把这种焦虑传导给孩子。”刘翔平认为,家长应该在行动上体现出一颗平常心,在有安全感的家庭中,孩子的压力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
      刘翔平建议,家长不要刻意地去减压,而是应该体现在小事上;比如饭桌上给孩子讲个小笑话,跟孩子聊点他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可以在最后的复习日子里让孩子的生活跟平常一样,让孩子保持平常心去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
    允许孩子发脾气
      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刘瑛表示,在临考前,家长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少唠叨,不责骂,不要把自己的压力传递给孩子。
      她建议,家长除了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和休息外,不要总和考生谈论考试,不要关掉家里所有的娱乐设施,如电视、网络等,这样的气氛反而会增加考生的紧张情绪;不要过多地干涉考生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复习。“一定要允许孩子发脾气。”刘瑛表示,即使考生出现不太满意的行为,家长也别太指责,要采取提建议、接受包容的心态对待。家长们学会用眼睛默默观察,给孩子自己调节的机会和时间。 赵媛 高冬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