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农机化

种田随意点“套餐”“米票”随时换大米

桐乡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方便农民

  5月初,原本是崇福镇联丰村村民老吕家2亩多田播种的日子。可一直到早上10时多,老吕还在家里看连续剧。等到一集播完,他才慢悠悠地走向附近的桐乡市新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往里一看,他显得很高兴。育秧流水线正在均匀撒种制作秧盘。过不了多久,合作社工作人员就会驾着插秧机载着这些秧盘到他家田头开展机插。自从有了“新丰”的全程机械化服务,老吕乐呵呵地当起了“甩手掌柜”。
  在桐乡,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的不只“新丰”一家。目前,该市1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均具备了从育秧、播种、插秧、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其中3家还具备粮食加工能力。这些合作社服务面积达7.7万亩,作业面积20.5万亩,代替近4万户普通农户的传统农业生产,作业收入1200多万元。
探索多种服务模式
  近日,桐乡石门镇春丽桥村村民沈柏松拿着写有“25公斤”字样的“米票”,来到家附近的兴农粮油农机合作社兑换大米。自从他将2亩多田流转给这家农机合作社后,他不但从农活中解脱了出来,还能每年凭票直接领取大米。
  老沈选择的正是“全程托管”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下,农户将农田交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向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稻谷、大米或者费用。该市“兴农”、“龙翔”等农机合作社还将服务延伸到粮食加工,向土地流转的农户发放“米票”,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但他们也能通过“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享受到全程机械化服务。在此类服务模式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耕、种、植保、收割”等农机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粮食归农户所有。
  桐乡不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还以免费机耕或机插服务等内容,向农户换取季节性闲置的农田经营权,使该市农田抛荒现象也大大减少。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桐乡农民来到身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随意点取农机服务“套餐”。
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效应
  这几天,刚刚上任桐乡市龙翔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陈耀辉总是天刚亮就出现在合作社。今年,合作社要服务的农田从去年的3600多亩一下子激增到5400多亩。因此,陈耀辉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加快合作社扩建,更好地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眼下,“龙翔”已经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从原来只有育秧中心,到现在育秧中心、机修车间、各色仓库、烘干中心、加工中心等一应俱全。陈耀辉说,这些设备都是为农民服务的。
  近年来,桐乡根据各镇、村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合理布局,率先提出了“母”合作社带动“子”合作社共同发展的思路。
  “母”合作社就是规模较大的农机合作社。桐乡目前已发展8家,布局在全市重点产粮镇。此类合作社均建设有上规模的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或粮食加工中心,核心服务面积3000亩至5000亩,可为周边较小规模的“子”合作社、种粮大户提供育秧、烘干等服务。
  “子”合作社主要以服务本村为主,服务面积1000亩至2000亩,具备机耕、机插、机植保等服务功能。
  目前,桐乡各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均已实现“统一机耕、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植保、统一机割”的“五统一”作业服务,有的还实现了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去年,该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面积达7.7万亩,作业面积达20.5万亩。
巧解谁来种粮难题
  对于“桐乡模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来说,能否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桐乡不断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提高,有效解决了机械化大生产与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普及则开创了一个多赢的局面。借助“母子”农机合作社这一张大网的渗透作用,桐乡市不断加强农机化技术与种子、土肥、水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集成配套应用,全市去年有1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水稻、大小麦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农业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又让农民种粮真正实现了省心、省力。
  2011年,桐乡市水稻机耕、机插、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00%、17%、9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了20多个百分点。
  随着桐乡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投身农业生产一线。截至2011年年底,该市1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拥有社员1254人,全年作业面积20.5万亩,代替近4万户普通农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效破解了谁来种粮的问题。 张潘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