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增收增效 一举多得

——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谈养鱼稳粮增收工程

  •   □本报记者 程益新
      近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农业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到“十二五”末,我省新型稻田养鱼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记者就如何达成这一目标,专访了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
      记者:我省为什么要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
      赵利民: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稳定粮食生产供给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大事”,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就我省这样一个粮食缺口大省而言,一方面,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农民种粮;另一方面,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对农民增收作用有限,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保证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任重道远。因此,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可以通过增加农田的单位产出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稳定粮食生产,它既是一项“稳粮保供给”的实事工程,又是一项“增收惠民生”的民心工程。
      记者: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赵利民:这项工程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建设一批标准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在粮食主产区和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进“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二是培育一批农(渔)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良种、技术、品牌、加工、营销“五统一”等手段,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技术先进、稻鱼双丰收的稻田养鱼模式;三是着力培养一批种稻、养鱼等复合型人才,结合农事季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帮助农(渔)民切实掌握种养技术;四是推广应用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的模式技术。
      记者:今年我省养鱼稳粮增收的重点是什么?
      赵利民:今年的重点工作有四项:一是抓年度工作计划的落实。省里初步制定5万亩的指导性工作计划。要求各市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分解、细化、落实工作,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协作,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建设30个左右标准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省里将在15个左右标准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县,扶持建设30个省级示范基地。三是抓好种稻、养鱼等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和服务指导。四是总结推广一批新型稻田养鱼模式、技术。
      记者:对于养鱼稳粮增收工程,都有哪些相应的扶持政策?
      赵利民:前两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下,省财政厅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局不断加大对养鱼稳粮增收工程的扶持,投入资金从100多万元增加到260万元。今年将加大扶持力度:将新型稻田养鱼作为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培育和扶持;结合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并在省级示范性渔业专业合作社认定中优先考虑;结合全省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对稻田养鱼苗种繁育和良种供给等给予扶持。
      记者:养鱼稳粮增收工程目前实施的情况如何?
      赵利民:两年来,全省建立了近1万亩的规模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点,涌现出一批优质高效的发展典型。如德清县稻鳖结合的模式,亩产水稻450公斤,甲鱼300公斤,亩效益超万元,同时打造了优质稻米品牌,提升了稻米价值(每公斤从36元提升至98元);景宁县以稻米品牌为龙头、合作社为载体,按照统一品种、技术、加工、销售等模式运作,实现了亩产稻谷514公斤,田鱼102公斤,亩产值11728元。
    延伸阅读:
    何谓养鱼稳粮增收工程
      养鱼稳粮增收工程本质上就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循环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以水稻田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的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提高水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达到稳定水稻播种面积的目的。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深厚的历史传承。养鱼稳粮增收工程的核心就是“稻鱼共生系统”,迄今有约1200年的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计划署及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列入“全球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农作制度创新实践的成果。“稻鱼共生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环境中物种间的循环、互补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投入品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经过多年的实践、创新和完善,“稻鱼共生系统”已成为国际上广泛推崇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先进模式之一。据浙江大学陈欣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论文,通过稻田养鱼,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4%和3%-5%,稻田输出的氮素、磷素分别减少了32%和8%,使地力得到提升,可促进水稻亩产增加5%—10%;同时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达到68%和24%,明显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每亩水稻种植仅降本增效即可达500-600元。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稻鱼共生系统”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理想模式,既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能有效提高稻米和水产品品质,满足人们对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稻鱼共生系统”的应用将在市场供给、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稻田养鱼的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播种方式等,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稻鱼(虾、蟹、甲鱼、泥鳅等)共生模式。这种模式单、双季稻中都能运用,优点在既能种出优质稻米,提高稻米质量和价格,又能养出高价值的优质水产品和改善生态环境。二是稻虾(鱼、蟹、甲鱼、泥鳅)轮作模式。一季稻收割后,即放养鱼苗、虾苗等进行人工养殖。优点是利用冬闲田,提高稻田的产出率,增加收益,改善稻田土壤的营养成分、增加肥力、减少病害,提高来年的种稻产量和质量。
      另外,近年还在普及推广藕田、茭白田、莲子田、菱角塘套养水产品(鱼、鳖、虾等)的种养模式,以及一批虾瓜轮作、虾-草-鹅轮作等新型模式。
    养鱼稳粮增收工程的基本原则
      一是着力创新农渔结合的种养模式。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产模式,提升种粮综合效益;二是立足保护基本农田。通过科学安排田间工程,沟坑面积控制在10%以内,推行生态循环的新型稻田养鱼模式,不破坏耕作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开展新型稻田养鱼的地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水源有保障且水质条件较好;沟、渠、路等设施基本配套;耕地土壤保水性较好,沙质土则不适宜,初步估算,全省适合新型稻田养鱼的面积约在200余万亩以上。稻田养鱼在我省兴起。 张林芳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