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供销

“第四代氮肥”究竟为何物

  作为常规的肥料品种,传统氮肥价格透明,利润空间有限。近几年不时有冠以新名称的氮肥面世,比如去年开始推出市场的“第四代氮肥”。该产品一推出市场,当年便取得了年销15万吨的好业绩。“第四代氮肥”究竟是什么产品?用户最为关心的性价比如何?就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揭开其神秘面纱。
包装袋上不写氯化铵
  资料显示,最早提出“第四代氮肥”概念是在2011年11月2-4日,当时第十三届全国肥料交易会在南宁举行,作为该交易会协办单位之一的广西新方向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锋在会上向业界正式提出“增效氮肥—第四代氮肥”的概念,并宣称“第四代氮肥就是新方向增效氮肥”。
  那么增效氮肥是什么?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官网显示,该产品在农业部登记的通用名称为“增效氮肥(氯化铵)”,具体技术指标为:“N≥24%;双氰胺0.4%-0.6%;粒度(1.00-4.75mm)≥90%。”杨锋透露,他们的增效氮肥主要是以氯化铵为氮源,添加适量的硝化抑制剂及脲酶抑制剂,经过一定工艺加工而成。产品创新点就在于控制氮的释放,延长肥效,提高氮的利用率。
  尽管提高氮的利用率是我国氮肥发展的方向,但增效氮肥却主要以氯化铵为原料,这引起了业界不少质疑。
  有业内专家称,氯化铵在我国农业上已有40多年的应用历史,实践表明,它易烧苗、易造成土壤酸化,而且含氯肥料不适宜果树等经济作物等,目前在农业中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复混肥造粒的原料,很少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那么现在氯化铵中添加些抑制剂制成增效氮肥,其氯害问题值得警惕。
  对此,杨锋的回应是,氯化铵作为氮肥直接施用,确实易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但他们的增效氮肥在生产过程中对此已进行了改良。至于如何改良,杨锋以详细的技术问题涉及公司秘密,不愿向外透露。
  但有质疑者指出,新方向增效氮肥在农业部登记备案的通用名全称为“增效氮肥(氯化铵)”,按照相关规定,包装袋上产品通用名称应该与登记的完全一样,但在新方向增效氮肥产品包装上,“氯化铵”三字却被删除,“这明显是出于忌讳氯化铵的危害表现。”对此,杨锋没有直接回应。
给经销商留下高利润空间
  新方向增效氮肥核心技术提供方——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石元亮博士介绍,他们提供给新方向的技术——“长效缓释肥料研制与应用”,曾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除广西新方向外,已在多个企业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如江苏华昌化工、山东施可丰等10多家企业,但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都叫稳定性氮肥。
  虽然核心技术出自一个研究所,产品效果并无多大差别。但在市场推广上,新方向增效氮肥显得极为顺利,2011年便实现了15万吨的销售业绩,这让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望其项背。
  对增效氮肥的热销,业内人士归咎为产品的高额利润驱动,他们指出,虽然同样采用抑制剂技术,但华昌化工等企业是以尿素为原料,而尿素价格透明,价格操作空间有限。而增效氮肥是以氯化铵为原料,价格不及尿素的一半,因而在市场上留给厂商的价格操作空间大。
  对于增效氮肥的生产成本,杨锋不愿透露。但一位知情人士算了笔账,目前氯化铵的价格约每吨1000-1100元,添加的脲酶抑制剂及硝化抑制剂的成本每吨约50-60元,每吨增效氮肥的原料成本不到1200元。但广东一位代理增效氮肥的经销商透露,3月中旬他从厂家拿货,增效氮肥出厂价为2200元/吨,如不算人工、加工等成本,差价近1000元/吨。
  不仅如此,与传统尿素相比,除了生产厂家,增效氮肥的经销环节也存有相当可观的利润。据调查,增效氮肥一般40公斤装,在广东零售终端的价格每吨2750-3000元,而传统尿素的出厂价每吨2300-2400元,至零售终端约每吨2600-2700元。“正是由于整个产销链条中均存有可观利润,所以增效氮肥能在同类的新型氮肥中脱颖而出。”多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氮60%利用率系夸大
  不过也有人指出,产品卖什么价是企业营销能力的体现,无可厚非。问题关键是企业必须如实向消费者告诉产品真相,不能以虚假或者夸大宣传欺骗消费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尿素含氮率是46.6%,而第四代氮肥含氮率只有24%。
  含氮率减少近半,零售终端售价却相差无几,那么用户性价比如何?“新方向”则在相关宣传资料中表示,增效氮肥含氮率只有24%,但其产品的氮利用率高达60%,而传统尿素虽然含氮率有46.6%,但利用率只有30%左右,因此其产品24%的氮丝毫不逊色含氮46%的尿素,而且可以减少氮对环境的污染。
  事实是否如此?业内专家表示,将氮的利用率提高至60%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就连发达国家氮的利用率也还未普遍达到60%。广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杨少海表示,从理论上讲,现阶段即使将氮的利用率提高10%就非常不易,更何况提高30%,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对氮60%利用率,杨锋也承认是公司在宣传时不够严谨的表现。他说,增效氮肥经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从全国15个省、10多种不同经济作物上选取的27个试验点结果来看,确实能普遍提高氮的利用率,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作物,氮的利用率提高程度不同,最高的可能达60%,但多数应该在10%左右。
  此外,对被业界质疑的“第四代氮肥”这个称号,杨锋也承认,“口号有点大,但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以吸引人的口号,引起业内对该技术的关注。” 章四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