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浙江畜牧业资源禀赋并不优越,但目前我省畜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诸多指标却走在全国前列。在经历了从千家万户散养到适度规模养殖、从传统规模养殖到生态规模养殖两次大的产业转型后,我省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进一步做大做强之困。4月19日,我省召开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要求,浙江要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高效生态畜牧业强省,推动畜牧业在农业各大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出席会议并讲话。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散养户快速退出,我省畜牧业养殖数量迅速下降,保障供应压力陡增。2000年和2002年,省政府两次召开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通过几年努力,实现了畜牧业从散养为主向适度规模饲养为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生态建设与传统畜牧业矛盾加剧。2008年,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推动我省畜禽养殖向生态化方向转变。
正是这两次产业发展重要关口的关键决策,保证了我省畜牧产业持续稳步发展。2011年,我省畜牧业养殖产值达到546.33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504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1.6%和农林牧渔业收入的23.1%,比2006年分别增90.7%和79.4%。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省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不紧、资源环境压力大、畜产品安全监管任务重等新的矛盾和困难,客观上需要对经营主体及运行机制进行改造,促进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为此,我省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葛慧君指出,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结合我省农业“两区”建设,强化畜牧业基础,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新型主体培育和合作,提升产业集聚度和融合度;着力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发展,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应用,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现代化设施建设和应用,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新型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到“十二五”末,力争基本建成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全省畜牧大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自给率稳定在80%左右,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组织化、设施化、专业化水平全国领先,核心竞争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初步打造成高效生态畜牧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