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这么多年的田,从来没育出过这么好的秧。”近日,宁波市镇海区田杨陈村的种粮大户邹柏根向镇海区农机技术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夸赞他们推行的“旱播水育”育秧新模式。其实,邹柏根的秧苗并不是自己一手育的,而是从育秧工厂买来的半成品秧苗。
早稻育秧期间,由于阴雨天较多、气温偏低,时常会出现出苗不好甚至烂秧死苗现象。机插秧苗要求出苗整齐、分布均匀、无“赖头秧”,这对很多采用机插的农民来说难度不小。
近年来,镇海区在工厂化育秧方面积累了一整套经验,育秧成功率和秧苗质量都较有保障,但由于工厂化育秧中心场地设施面积有限,同一批次商品秧仅能供应1000余亩早稻种植,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镇海农机部门在充分试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尝试“育秧工厂播种催芽+农户自家小拱棚培育”的方式。据该区农机技术人员介绍,育秧的设施和技术措施主要在营养土配制和播种、催芽等前道环节,后续管理相对简单些,农户一般都能掌握。农户向育秧中心购买播种催芽好的半成品秧,然后自己做好秧田管理。这样育出的秧苗质量与工厂化商品秧相仿,大大好于农户采用传统方式育出的秧苗。
据介绍,这种育秧方式整个育秧过程在育秧厂只需3天,其余20多天由农户在自己的秧田里自行管理。这样一来,育秧中心的播种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了设施装备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众多种粮大户对机插秧的需求。
这种“旱播水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增加了运输和人工成本,但不少农户认为只要育秧质量有保障,适当增加成本也能认可。今年,该区有5个种粮大户尝试这一模式,共育秧1万余盘,目前秧苗长势喜人。
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