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我们合作社今年用于早稻育秧的基质,是用稻草秸秆或食用菌菇渣加工而成的。”3月31日,正在育秧大棚里指挥社员生产机插水稻基质育秧盘的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柏树里村惠民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理事长杨灯聪告诉笔者,过去该合作社一直采用黄泥来加工育秧盘,一盘重4.5公斤,成本为1元,而今年用的基质,一盘只有1.5公斤,成本为1.8元。
按机插早稻一亩田需要用30盘计,要用黄泥135公斤,今年该合作社要机插早稻2000多亩,黄泥用量高达270吨。“等于要挖去一座小山。”杨灯聪说,这不仅造成滥采滥挖、生态破坏,且干黄泥存放也成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该合作社今年专门组织社员到江苏等地考察学习,最终摒弃了造成生态破坏的黄泥育秧盘,改用基质来育秧。
笔者在现场看到,第一个社员先在履带上放入塑料盘,第二个社员加上育秧基质,第三个社员在育秧盘里装入早稻种子,第四个社员再覆盖一层育秧基质,第五个社员整理好育秧盘,最后负责搬运育秧盘的社员把育秧盘放在铺有塑料薄膜的地上,育秧流水作业就完成了。“加上后勤服务的社员,两条生产线一共用了17名员工。”杨灯聪说,由于基质中富含秧苗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有效成份,以及杀菌剂等农药,加工育秧盘不再像黄泥加工时需要配上农药、化肥等进行人工搅拌,因此,省了不少劳动力,加上采用基质比较轻,育秧不再像过去一样必须在合作社驻地生产,可直接在田间地头生产,少了不少运输费用,“整个算下来,基质育秧成本和黄泥育秧成本差不多。”
在种粮大户陈剑峰的田头,笔者看到用基质培育的秧苗健壮,根系发达。“采用机插水稻基质育秧盘的早稻田可以增产15公斤到25公斤。”陈剑峰说,由于秧苗格外健壮,且栽后成活快,加上基质中会缓慢释放有机质,早稻品质会更好。
陈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