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温州“金融特区”破冰农企融资有望不再难

  □本报记者 袁 卫
  本报讯 日前,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很快,这一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这对于正在筹建新厂房、上马新生产线的温州市藤桥禽业有限公司董事张海永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利好。在采访中,张海永抑制不住兴奋地说:“试验区的改革中,有专门面向‘三农’的方案,以后,我们农业企业融资应该不会这么难了!”
农业融资一直是老大难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短期见效慢、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特点,融资难一直是农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养殖基地是农民承包的,没法跟银行做抵押贷款,民间借贷利息太高,更无力负担。”张海永办了多年农业企业,他的融资经历在农业企业家中很具有代表性。让张海永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爆发了禽流感,企业生产的成品卖不出去,但是他们仍然按照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畜禽产品,这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都说温州民营资本多,但是我们农业企业融资,却是非常困难。”
经营主体有诸多期盼
  一边是民间资金不断“溢出”,一边却是小微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的资金池“枯竭”,两难的局面一度让跟张海永一样的农业企业主们很无奈。而此次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准设立,让这些中小企业主们尤其振奋。张海永介绍说,今年,“藤桥禽业”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计划投资1.2亿元的新厂房和相关设备正在筹建和购置中,今年计划新开的50家专卖店也正在全国布局。“我们希望以后银行向我们贷款的时候,手续可以更简便,抵押、担保等贷款和还贷方式也可以更灵活,当然,若是在利息上也能有所优惠的话就更好了。”张海永目前天天看报纸,翘首等待着具体方案的出台。乐清市金马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国林也告诉记者,目前农业有不少好项目,但是他们苦于融资困难,一直没法放开手脚:“最希望融资途径多了之后,贷款利率可以下降一些,融资成本的下降将直接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和张海永等农业企业主们一样高兴的,还有乐清市伊新农机服务站的负责人陈秀英。“去年,我们服务站搬迁了新址,今年在原有60台插秧机的基础上,又新购置了10台插秧机,计划把育秧、机插等水稻生产的服务面积扩大到2万亩。”尽管雄心勃勃,请合作社前往服务的电话也络绎不绝,但是,陈秀英还是有她自己的担心,“服务站搬迁已经花了不少钱,购买新插秧机也是一大笔支出,加上一路上涨的油价,我们也不敢承接太多的业务。”正当陈秀英踌躇之际,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消息传来,让她松了一口气。陈秀英希望银行和有关部门能够综合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专题研究关于粮食生产主体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政策,实际解决他们“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在国务院确定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十二项主要任务中,有好几条与农业直接相关,尤其是第六条明确提出: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租赁企业;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这意味着,今后当地金融机构将会推出更多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预见,融资难这一农企与合作社发展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农企发展添新渠道
  除了对融资前景充满信心,温州市部分农企与合作社负责人也对短期投资产生了兴趣。让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是此次改革的目的之一。记者了解到,由温州市鹿城区20家企业组建发起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即将试营业,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表示,该中心营业后,相当于政府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借贷双方对接,中心可以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让民间借贷阳光化,既能解决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张震宇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平阳县一家畜禽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企业的生产季节性强,资金丰欠也存在着很强的季节性,资金回笼之际,存银行的话时间很短,利息也少,以较高利息借给别人的话,又存在不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参与阳光化、规范化的民间借贷,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