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林业

香榧“三代果”纯属炒作

  •   原产于诸暨、绍兴、嵊州、东阳等地的香榧,近十多年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火爆现象——经销商大量涌现,香榧价格节节攀升,各地造林热情高涨,每年新造林面积以万亩计。
      伴随市场的火爆,香榧炒作越演越烈,还炮制出“千年香榧三代果”概念。某地新出的一本关于香榧的文集,超过半数的文字都在鼓吹“三代果”说。他们还搬出清《乾隆诸暨县志》上的记载:榧树每三年始可采,叠三节,每年采一节,俗称“三代果”。
      本来,一个“俗称”也就罢了,还有一定的民俗价值,产区农民在办婚嫁喜事时用香榧作“喜果”,以讨彩头。如今,有人试图“科学”地去“解释”所谓“三代果”,他们的“理论”主要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榧树每年3-5月发芽抽梢,5月花芽原基开始分化;第二年4月中下旬雌雄花发育成熟开始授粉,8-9月受精形成幼果;第三年5-8月幼果逐渐膨大,9月初果皮转淡黄成熟。”
      就算真有那么回事,第一年连花都没形成,怎能算果?按照这种逻辑,哪一棵种子植物所结的果不能算“两代果”呢?更何况,香榧雌树根本就没有花芽,怎么会有“花芽原基”?要说同一树枝上同时长着两年种子的现象,在裸子植物中俯拾皆是,最常见的马尾松就是一例。
      第二种:“在结果的香榧母树上能同时看到大、小‘二代果’,加上家庭贮藏的上年香榧,俗称‘香榧三代果’。”
      如果“贮藏的上年香榧”也能算数,那么在冷藏技术相当成熟的今天,什么果搞不出“五代果”、“十代果”?
      香榧到底是不是“三代果”?
      先说说“三代果”的“三”。香榧是裸子植物,雌雄异株。每年3月下旬雌树新芽萌动,4月上旬雌花在新芽叶腋中形成并露出柱头。香榧的所谓雌花,是不完全花,没有鲜艳的花瓣,只有不到半粒芝麻大小的雌蕊;所谓开花,只是每天9-11时之间在雌蕊的柱头上吐出一颗肉眼较难发现的露珠状分泌物,等待雄花的花粉,要是连续几天等不到雄花粉,雌花就会凋零。再说雄花。与雌花不同的是,雄花的花芽形成于上一年枝条的叶腋,在冬季就可以看到,开春后,花芽迅速膨大,到4月上中旬长约12毫米、直径约8毫米的椭圆形球体时开放,散出淡黄色花粉,花粉可随风飞扬至数公里,为雌蕊授粉。受粉后的雌蕊随即发育成幼小的种子,在以后的整整一年里,生长非常缓慢,直到次年5月才开始迅速膨大,到8月底9月初成熟。
      从雌花形成到香榧成熟,历时不足18个月,也就是说,树上同时有两年种子的时期最多只有5个多月。因此,“三”是道听途说。
      再说说“三代果”的“代”。生物界的“代”,是指世系相传的辈次,对植物来说,就是从一粒种子发芽长成植株到开花结果,产生新的种子。同一株树所产的种子只是一母所生的同胞,不管相差多少年,都是同一“代”。因此,“代”是自欺欺人。
      最后说说“三代果”的“果”。果实是由雌蕊中的子房发育膨大而成的,子房中的胚珠在受精以后逐渐形成种子。这是被子植物的特征。而香榧是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即珠鳞、套被、珠托或珠座)从不形成密闭的子房,胚珠(大孢子囊)裸生,因此,种子是裸露的,不会结果。至于被人们误认为是“果肉”的最外面的绿色的肉质层连种皮都算不上,只能称为假种皮,因为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成的,而那层绿色的“果肉”却是由珠托增大发育而成的。被我们称为“壳”的那层才是外种皮,被称为“衣”的是内种皮。可见,“果”是牵强附会。
      总而言之,“三代果”三个字没有一个字是站得住脚的。那么,《乾隆诸暨县志》上的记载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古时候有资格参与县志编纂的人都以观察自然为耻,对于自然现象,他们只能人云亦云。香榧的生长规律,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诸暨林科所的专家们揭示出来,现在实在不应该再挖空心思去制造奇谈怪论,为古籍中的糟粕涂脂抹粉了。
      事实上,要宣传香榧,亮点还是不少的,如在所有树种里,寿命能长达千年且盛产不衰的,只有银杏和榧树(香榧是榧树的唯一优良品种),而银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从东北到海南岛都有,并不稀少,香榧却只生长于会稽山脉等很小的区域;而从开花到成熟,需要跨两个年头的,只有香榧。更为难得的是,香榧除材用、食用、药用外,种仁可榨取高档食用油,假种皮可提炼香料。这些足以说明香榧是一种传奇植物。 斯海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