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鄞州,一个浸润在水里的典型江南水乡,280多个行政村、400多个自然村中,均有河流穿村而过。境内河网纵横交错,给当地水环境治理带来了不小难度。
一河一水联百姓,一枝一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通过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鄞州境内的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如今,几多清水绕村庄,满目碧波映春色的美景已经成为当地生态水利建设的真实写照。
疏浚清淤,河水换新颜
走在宁波鄞州区东杨村的东杨河边,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番美景:清澈见底的河水面波光粼粼,水草随风摇摆,时而可见小鱼在水中欢快地畅游。很难想象,几年前,东杨河还是一条脏、乱、差出了名的河道。“那时河面垃圾可多了,夏天还发臭,村民都不愿靠近。”提起东杨河的变化,村民平海岳由衷赞叹道,东杨河能变清变绿,全靠河道疏浚整治。
鄞州区河网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垃圾的堆积,当地河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007年的实测显示,鄞州河道平均淤泥厚度已达70厘米,严重的河道甚至有2米以上。
“厚厚的淤泥不但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还对行洪能力造成很大隐患。”鄞州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河道调蓄行洪能力,从2008年开始,鄞州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全区1600公里河道开展了一次全面疏浚整治,累计疏浚河道1589公里,清除河道淤泥1238万立方米,恢复河道蓄水能力1485余万立方米。
通过两年的河道清淤,鄞州区河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淤泥没了、河道宽了、水变清了,更为沿河百姓带去了福音。
甬新河是鄞东南排水的主要河道,“以前由于河道窄,加上淤泥的堆积,每逢雨季时,两岸经常内涝严重,沿岸百姓生活很是不便。”甬新河管理所所长臧善平告诉记者,河道疏浚不但清除了河底的淤泥、垃圾,还拓宽了四分之三的河道,使甬新河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在有效解决内涝问题同时,还给附近四个镇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
河道疏浚不仅让水流畅了,也让水变清了。据宁波市自来水公司2010年对当地七处河段疏浚前后水质定点检测对比显示,鄞州区劣五类水质的河段减少了80%,三类以上水质河段增加了40%。
河道清淤保洁是一项长期性、日常性的工作。为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长效管理一片”,鄞州区根据“属地管理、适当分级”的原则,设立了市、区、镇三级管理机构,明确责任,确保每年清淤50万方。同时,为让河面保洁更专业化,当地还通过公开招标,由专业保洁公司来承包河道保洁,定地段、定人员、定标准、定检查、定奖惩,对河面保洁设立了细化的衡量标准,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水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现在,我区共有428名保洁员,平均每两到三公里河道就有一名保洁员。”鄞州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
鄞州区河道疏浚清淤成效只是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悉,自2003年我省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以来,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完成清水河道建设3.2万公里。“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继续开展城乡河道保洁,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1万公里、河道保洁1.5公里,并建立健全河道长效保洁机制。
亲水河道,水清景更靓
每逢傍晚,鄞州区古林镇西洋港村的村民总喜欢结伴来到村河边的人行小道上散步、纳凉。清风拂面,两岸绿树成荫、草坪茂盛、灌木葱葱;用仿木桩和黄磊石砌成的护岸散发着浓浓江南水乡情调;向河中延伸而建的“亲水平台”上,老人打拳、儿童嬉戏、鸟语花香,人水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处处可见。
如此美景,得益于鄞州区开展的亲水型河道建设。“亲水型河道,是清水河道的‘升级版’。”鄞州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亲水河道是在注重行洪排涝、引水灌溉、居民生产生活等基本功能同时,采用生态护岸方式,尽可能保持河道天然形态,并配上景观小品,把河岸打造成景点、亮点,营造出“碧水清清皆美景”的意境。
在鄞州区东杨村的河道旁,记者注意到,和传统砌坎材料不同,这里的河道护岸采用的全是仿松木和黄磊石。鄞州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生态护岸方式在确保河坎安全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排水性,有利于水草、鱼虾等水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同时还提高了河岸的美观度。
在生态护岸的同时,鄞州区还投入1200万元,开展“十大绿树水岸”工程,为649公里河道披上“绿装”,打造出一派林水相依、水岸辉映的生态水环境。“我们在农作自然河道旁种植香樟、湿地松等树木,用以增绿;在临近城区的河段边,选择垂柳、桃树、白玉兰、桂花等观花树种,还根据江南水乡特色,配以园林小品,打造出一条亮丽的滨河景观带。”鄞州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最受益的还是村民们。“以前总羡慕城里的公园,现在咱自家门口也有了。”西洋港村村民李洪军告诉记者,现在,西洋港河已经成了村民们纳凉、游玩、锻炼的好去处。
据悉,去年,鄞州区共投入2670余万元资金,通过开展疏浚清淤、生态护岸、河岸绿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田郑村、包家村等七个市级水环境整治示范村,并在湾底村、东杨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了亲水型河道建设。如今,这一条条集防洪排涝、灌溉饮水、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河道整治示范工程,已经我省水环境整治的新亮点。
科学调度,河网水更好
俗话说,流水不腐。鄞州区地处平原地带,平原水网普遍存在流动性差的问题,这是导致水质变差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如何让河网的水“动起来”,成为活水?2007年,鄞州区投资8739万元,建设姚江鄞东南调水工程,通过水资源生态调度,有效解决了平原水网流通性差的问题。“姚江鄞东南调水工程是通过泵站,抽取姚江的水,引入鄞西河网,再从鄞西河网把水引入鄞东南河网,这就好比给鄞西和鄞东南的平原水网进行‘换血’。”姚江鄞东南调水工程总指挥张岳彪介绍说,鄞州区的平原水网水质较差,多为四、五类水,而姚江作为宁波三大河流之一,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好。“从姚江调水,不但可以有效解决鄞西、鄞东南地区的水源不足问题,还使得姚江、鄞西、鄞东南三大水系得到了有力沟通,调活了鄞州区的两大平原河网水体。” 如今,通过鄞东南调水工程,鄞州区每年可以从姚江引水1亿方以上,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的库容量,有效改善了鄞州中心区、江东区及东部新城河网的水环境。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重点实施的浙东引水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当中,引水工程建成后,将在缓解浙东绍宁平原及舟山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同时,有效改善我省多地的河网水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入河污染物总量超出河网自净能力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一大元凶。为此,鄞州在生态调度水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投入巨资进行全区污水管网建设,同时结合旧村改造,实施分散性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加大对排污企业的控制力度。当地已经建立159个农村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预计到2015年,鄞州将全面完成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污水收集率和处置率均达到80%,城乡河网水质将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