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世界水日专刊

划一条纳污红线 还一个洁净“水缸”

聚焦水源地保护的温州模式

  •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是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国务院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
      为了保护水资源,浙江人早早行动了起来。而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温州,为保护“大水缸”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其决心和效果都值得肯定。□本报记者 袁卫
    壮士断腕:只为一渠清水
      去年,文成县黄坦镇石后村党支部副书记邢庆夏做了一件事:把自家新盖的2800平方米猪圈拆了。和邢庆夏一样,黄坦镇不少村民亲手拆掉了自家的猪圈,有的转行,有的则把养殖场搬进了新建的畜牧小区里。
      “我们是用实际行动保护温州大水缸。”邢庆夏说。
      珊溪水库是温州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被形象地誉为温州人民的“大水缸”,直接关系到温州市区及瑞安、平阳、苍南、洞头等地近500万人的饮水安全。为了保护珊溪水库的水质,位于珊溪库周的黄坦镇在去年夏天立下了治污“军令状”,保证在当年6月底前完成禁养区拆迁、12月底前完成限养区整治和养殖小区建设的硬任务。
      黄坦镇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人口3.5万,是文成县面积最大的镇。黄坦也是浙南闽北主要的仔猪生产基地,2010年,该镇存栏能繁母猪17677头,出栏仔猪30万头,产业综合生产总值达3亿元以上。
      但是随着黄坦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位于其下游的珊溪水库水质安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2010年夏天,珊溪水库局部水域出现蓝藻异常增殖,直接威胁温州市区及周边县市饮水安全。
      为此,温州市成立了珊溪水库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开展了畜禽业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黄坦镇也按照部署,严格了禁、限养区的划分,展开了猪场搬迁、治理等工作。截至目前,禁养区内的405家养猪场已全部搬迁,在宜养区内建成了具有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能力的畜牧小区,同时,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也基本完成,有关部门还在当地河道中采用了人工生态浮床和太阳能水质净化系统相结合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流入水库的水质大大改善。
      黄坦镇委书记龚士东表示,通过一年多的综合整治,黄坦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了保护温州“大水缸”,作为生猪养殖基地的黄坦镇,必须改造自己的“拳头”产业,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通过设立禁养区和限养区,以及建立畜牧小区的方式实现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改变养殖模式和转产转业。
    铁腕整治:消除污染与生态补偿并举
      黄坦镇畜牧业污染专项整治仅仅是温州市保护珊溪水库的一个掠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珊溪水库水源保护存在库区生活污水处置设施滞后、生活垃圾长效管理机制缺乏、存在违章建筑和违章项目、面源污染情况较重等方面的问题,如何保护“大水缸”,成了温州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其实,温州人保护“大水缸”的决心从未改变。2010年8月,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全市100多名渔政执法人员,赴珊溪水库开展“地笼网”联合整治行动,全面清理库区46000余只“地笼网”——这是温州市渔政执法队伍建制以来,在淡水流域开展的最大规模的联合执法行动。通过这次集中整治,以酒糟为诱饵、对水库水质具有极大破坏作用的“地笼网”在珊溪水库销声匿迹。
      2011年,全市畜禽业污染专项整治开始,珊溪水库周边的文成、泰顺、瑞安三地县市长立下治污“军令状”,数百个养殖场从禁养区搬出,限养区的养殖场内都配套了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设施,一个个功能齐全的畜牧小区也得以兴建。与此同时,作为文成县2011年重点实施项目的黄坦镇污水处理厂也破土动工,预计在今年6月前投入运行使用,届时,它不仅可以处理黄坦镇大部分的养殖废水,还可接纳1.29万人的生活废水。
      今年1月初,温州市建成了首批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监测工作由人工一月一次的实验室监测向自动连续的全天候监测转变,给居民饮用水增加了一道“安全防线”,而这批自动监测站就分布在泽雅水库和珊溪库区的赵山渡水库。今年,温州市还规划在乐清、永嘉、苍南、文成、泰顺等地建设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整治污染、加强监测的同时,温州市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生态补偿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项目建设。在生态补偿资金的推动下,库区范围内的各行政村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完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一批原先从事畜牧养殖、水产捕捞的农民重新就业,库区周围的茶叶、杨梅等农业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纳污红线:拟立法严保“水缸”安全
      去年11月25日,珊溪水利枢纽水库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的专题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形象地说,就是根据水库的纳污能力,在水库周围划一条红线,严格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温州市水资源与工程技术管理处吴红斌异常兴奋:“这是我省首个饮用水源地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的研究项目,这个研究成果的出台,会促进尽快制定珊溪水利枢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定该水功能区的限制纳污红线,为保护温州‘大水缸’、确保水源安全提供明确的纳污总量标准。”
      研究报告结合当前水库水源地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365”防治措施体系的建议:即在上游集水区、库周、水库库体设立3道防线;采取库区污染源治理、水库水环境整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库(含库区)突发水污染事件防范和水库水体检测能力建设等6项工程措施;同时加强水库水源地建设的制度建设、监督管理、库区产业结构调整、水质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建设以及水源地保护宣传等5类非工程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报告分别在保护源头水质、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渔业养殖污染控制、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控制、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加强水库水源地保护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治理措施。
      除了划定纳污红线,温州市还打算把水资源保护上升到了立法高度,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大型水库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据悉,目前,温州水利部门已制订了珊溪水源保护1+X政策文件体系,将大力推进水源保护区人口统筹集聚和水源保护五大工程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