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世界水日专刊

水清如许,从何而来?

浙江书写存水惠民新篇章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每年这一天,我们都要把目光投向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今年也不例外。在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分赴各地,探访浙江的水是否更清、更甜、更美了。

□本报记者 金茹 通讯员 谢根能
  2011年,浙江水利呈现出最光辉的色彩,在“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理念的指引下,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水资源保护进展迅速,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推进。一项项举措,一件件实事,在浙江大地精彩实施,书写着存水惠民的新篇章。
  自2006年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建设以来,我省已实现新增库容5亿立方米,年供水量6.9亿立方米。自2003年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以来,解决了全省农村1538多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生活用水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掬一汪清水,品尝甘甜
  家住仙居县安岭乡下里村的李大叔,过去家里老备着一副大水桶,没有自来水的日子,他就挑着木桶走过狭窄的村道,去全村唯一的水井挑水。随着仙居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如今这付水桶被搁在了角落里。
  水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百姓得利。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以仙居为例,该县723个行政村1200多个自然村、48万多人口中,曾有400个村、10多万人口因水源水量不足、水质差或无供水设施而存在饮用水困难。截至2010年,仙居县农村饮水工程已完成了100多个村的建设,为仙居县近5万群众解决了饮水难及饮水安全问题。根据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至2013年,仙居县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将达到37万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85%。
  据悉,这个被我省农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群众最满意实事”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至2011年底,已完成投资109.54亿元,改善和提高了153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由2002年的62%提高到2011年的95.8%。“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再投入25亿元,解决39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底前,将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用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后,农民从繁重的挑水、背水劳动中解放出来。据调查统计,饮用水工程建成后,我省农村平均每户每年减少15个工日,增加收入近1000元。一些农村还结合饮用水工程建设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办起了“农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拓宽了致富门路。如余姚市四明山、大岚两镇已有66家农家乐,平均每家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蓄一泓清水,收获希望
  平湖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东北部,区内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平湖就启动农田地下灌溉管道建设,全面打通田间“最后一公里”,至1999年,该市农田基本实现地下管道灌溉,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的县。近年来,当地从更新、改造、清淤入手,全面开展了新一轮高效灌排体系建设。截止目前,该市已建成地下灌溉管道3000多公里,控制灌溉面积近46万亩,覆盖全市农田面积的97.8%。
  去年,我省进一步加快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11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全省农田水利累计完成投资63.48亿元,全省新增喷微灌面积26万亩,整治1—10万方山塘1280座,修复水毁工程2765处,新建和改造小堰坝、小水池、小机埠2397处,完成渠道衬砌5600公里及相应渠系建筑物配套,综合整治圩区面积41万亩,更新改造大中型泵站2334千瓦,治理农村河道3397公里,小流域治理加固堤防2669公里,加固小型灌溉水库236座,扩大灌溉面积47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7万亩。
  在宁波,掀起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服务现代农业的热潮。2007年,宁波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喷微灌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该市新增喷微灌农田受益面积13.5万亩,根据测算,每年可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从2011年开始,该市喷微灌工程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6万亩,实现投资1.1亿元。“十二五”期间,宁波还将加大力度推广喷微灌设施建设,计划新增喷微灌设施面积25.7万亩,发展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0.4万亩。2012年计划建设喷微灌面积达6万亩,计划投资1.2亿。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抓好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百万亩低洼易涝圩区”整治,完成圩区综合整治200万亩、泵站更新改造10万千瓦;加大“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力度,围绕农业“两区”建设,继续实施灌区配套改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0万亩;以“百万亩喷微灌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发展喷微灌面积100万亩;改造农村水电站51处,装机27万千瓦。
  同时,我省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初见成效。义乌、玉环、余姚、舟山等4个国家级试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岱山县已成为我省首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温岭、开化成为省级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留一池清水,观景望月
  田肥了,人富了,“十二五”,浙江人民更要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三门县健跳镇岙口村河道多年来淤泥堵塞,基本失去灌溉、排涝功能,村里田地连年受淹,村民们深受其害。2008年,村民们自发集资20余万元,组成工程队对主要河道进行全面疏浚。3年过去了,如今,河里的水清了,岸边的树绿了,岙口村变成了一个大花园,直接受益水田面积1000余亩,旱地面积600余亩。
  像岙口村这样的做法,在我省各乡镇还有很多。自2004年全省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清水河道建设3.2万公里,并按照“建设一段,保洁一段”的要求,建立了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巩固了清水河道建设成果。
  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将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于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安全保障供水体系及生态健康河湖网体系,并着力推动“强塘”工程、水资源保障、民生水利、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五大工程。“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增加25亿立方米供水能力,力争完成滩涂圈围60万亩;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圩区改造24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万亩;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改善提高39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更新改造水电站320座;建设瓯江丽水段、义乌江等生态河道工程,完成农村河道整治1万公里,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治理3000平方公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