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畜牧兽医

一家牧场串起十万亩生态田园

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农牧结合的有益实践

  □戴旭明 刘国友
  位于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宁海县利丰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场(以下简称利丰牧场),以示范区十万亩种植业为依托,巧妙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了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构建起了一幅美妙的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图。
牧场运行模式好成效显
  利丰牧场建办于2003年9月,位于宁海县长街镇伍山松岙村,占地面积约154亩,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有大型青贮饲料窖、牛粪处理间等附属设施。该牧场现有奶牛841头,其中产奶牛400头。牧场建场的初衷,是想利用园区内大量废弃的稻草、麦子秸秆和蔬菜下脚料等资源,作为奶牛的饲料,奶牛粪肥再返还给植物,以此发展生态农业。几年的实践显示,这种模式成效明显。
  农副产品得以有效利用。该牧场长年收取农作物秸秆和蔬菜下脚料,2011年收购农作物废弃物的支出达到230万元,紫甘兰、西兰花和包心菜叶收购价达到140元/吨。牧场购买了一台秸秆搂草机,专门收集水稻收割后废弃的稻草,每小时可收获300捆,收集效率高,而且只收集稻草营养价值较高的上半部分。稻草经过收割机和打捆机两次翻腾,草质变得柔软,奶牛喜欢吃,有效解决了粗饲料不足问题。在鲜玉米等大宗青饲料收获季节,如果奶牛吃不完,牧场就用青贮窖贮藏起来。由于青粗料足,该牧场不需要买北方的羊草和苜蓿草,只要购买部分玉米、豆粕等精饲料。奶牛的精料用量也省,每天每头产奶牛只需喂精饲料5公斤,加上部分啤酒渣和棉籽作为精辅料,以及大量的青饲料。为了平衡营养需要,该牧场自已种植了300亩苜蓿草,根据产奶量对产奶牛适量补充。据综合测算,该牧场每头牛每天的饲养成本只有41元,而年产奶量达到6.6吨。由于日粮以粗料为主,所产的牛奶质量好,奶价达到每公斤3.9-4元,而饲料成本只占总收入的50%左右,比省内其它奶牛场节省20个左右百分点。
  奶牛粪尿实现零排放。该牧场建有完善的排泄物处理设施。通过雨污分流,屋面雨水收集起来贮入一个3000立方米的集水池,清洁的雨水用于牛场,节省了不少自来水费;奶牛粪尿经过干湿分离,粪便经堆积发酵后作为原料出售给园区内的有机肥厂,每吨售价265元,每年销售约2500吨,年收入66万元,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处理后,灌溉到牧场种植的300亩苜蓿草基地上,多余部分则由牧场的槽罐车拉到园区的农田里。整个牧场没有一个排污口,做到了对周边环境的零污染。
  种植场(户)实现资源互用。该牧场组织了专门的青粗饲料收集队,到园区内的种植场(户)免费收集秸秆和下脚料,不需要给种植场(户)支付饲料费,只需承担收集人员的劳动报酬。种植户要用沼液肥料时,牧场免费给他们运送到田里,种植场(户)省去肥料成本。通过这种契约关系,该牧场与园区内的3120亩农田挂上钩。这种以肥料换青饲料的合作关系,农牧有机结合,使双方都得益,建立起了长久合作的机制。
牧场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一是劳动力难找,成本高。牧场聘请的16位专业收集青粗饲料的民工,年龄偏大,而且劳动报酬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120元/天。
  二是租地难、租金高。该园区内各产业间竞争激烈,养殖水产的承包地租金已达到每亩每年1800元,牧场用于种牧草的土地租金也水涨船高,达到1000元/亩,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青饲料供应淡旺季不均。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会出现青饲料积压浪费。
“利丰模式”的启示
  ——合作关系紧密,园区环境良好。园区内的种植场(户)与奶牛场的平等合作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种植业和养殖场的废弃物都成了对方的宝贝,双方都真正体会到这种合作带来了利益,合作关系已从当初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变成互惠互利的兄弟关系,园区内的粮食、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高。
  ——奶牛饲养水平高,节本增产效益好。利丰牧场的奶牛在不饲喂进口苜蓿草、精饲料用量不多的条件下,年产量达到7吨左右,这个成绩主要得益于饲喂充裕的青粗饲料。这种条件在我省的奶牛场是非常难得的,大多数奶牛场都还在为粗饲料的来源困难和价格高涨烦恼(如从美国进口的苜蓿草价格目前已达到每吨3300元左右,远高于豆粕价格,但作为高产奶牛又少不了这种优质粗饲料)。现在奶牛场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控制上,由于比其它奶牛场的饲料成本低20个百分点,利丰牧场的利润就高得多。
  ——政府支持力度大,企业发挥作用多。宁海县政府对东海岸园区的循环农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园区内建立了有机肥加工厂,分布了多个沼液存放池,给每个牧场装备沼液槽罐车,让畜禽排泄物及时得到转化利用,为种植、养殖企业搭建了互相合作的桥梁,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和机制。各个种养企业也自觉按农牧结合的要求做好生态循环文章,使园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以全面实现。(作者单位:省畜牧兽医局、宁海县畜牧兽医中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