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明朝黄册:最严苛的户籍制度

  今天的玄武湖,是南京最吸引人的名胜之一,常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但游人可能很难想到,在30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接近,就是官员甚至天子近臣也不能擅自来到这里。
  因为玄武湖中的岛屿上,建有“黄册库”,存放着大明王朝的户口黄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户口本儿。

  明初,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要求全国每家每户,每十年一次,将自己的户口黄册报送到京师保存。这样官府如果怀疑你是“逃军”,就会要求你出示自己的户口黄册,和南京黄册库中的黄册进行对比。这一对比,就能发现你祖上是什么职业,让你逃无可逃。户口制度维系着明代的职业世袭制,防止百姓自由迁徙,保证国家税收。离开了这些户口本儿,大明王朝就没法运转。
  下面先来说说职业世袭制。
  元代统治者把全国百姓按职业分成民户、军户、匠户等几个类别,规定职业世袭,不得改变。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却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具体办法是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医生、阴阳等几大类。在农民、军人、工匠这几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比如工匠之中,还分为厨子、裁缝、船夫等。军户之中,还细分为力士、弓兵、铺兵等。民户之中,除了普通农民外,还有沿海晒盐的灶户,为军队养马的马户,给皇帝家看坟的陵户,管园的园户,种茶的茶户,等等。“籍不准乱,役皆永充”。也就是说,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这一制度自然方便了社会的管理,却在社会成员之间制造了巨大的不平等。比如军户,就承担着比一般家庭沉重得多的任务。首先,每一个军户家庭必须出至少一个男人到所属军队卫、所当兵,叫“正军”。“正军”一旦接到国家发来的入伍命令,他的家庭就要为他出“购置军装之费”,“买娶军妻之费”,“解送道路之费”,“军丁口粮之费”,所以“正军”上路,往往会使许多军户家庭一下子花掉所有家底。
  因此明代“人耻为军”。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大量军人逃亡潮。到洪武三年,全国有记载的逃亡军人,就达47900多人。

  实行黄册制度的第二个目的,是防止百姓随便迁徙。
  如果某地发生灾荒,人们跑到外地要饭谋生,在造黄册时被发现,“所在有司,必须穷究所逃去处,移文勾取赴官,依律问罪”。官府就会要求你报出自己的户口信息,和本地直至南京黄册库中的信息进行核对,这样,你想谎报户口,随便到其他地方落户的企图就落空了,都要被押送回原籍,继续入黄册。
  黄册制度的第三个作用是保证赋税。
  历代王朝后期都会出现一种社会情形,就是豪强地主贵族等势力之家,招收人口,隐瞒土地,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豪家大户通过种种手段逃避税赋,将负担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由此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吞没这个王朝。黄册制度可以把这一现象压制在最低范围。
  朱元璋制定黄册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使富户多承担赋税,从而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所以他将普通百姓为分“三等九则”。关于上、中、下户等的划分,因各地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富户除了正常税赋外,还要承担协助政府收税等任务,贫户的负担则十分轻减。
  正因为黄册制度承担着以上三重重要使命,所以朱元璋异常重视。在黄册制作、保存上都有严格规定,如果有谁敢不执行这些规定,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之后,实际情形完全颠倒过来。基层官员们通过造册,大量营私舞弊,造成了穷人多交税役,富人逃避税役的现实。
  永乐二年,左都御史陈瑛说:“以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
  然而到了正统五年,明朝控制力下降后,军户逃亡者居然达120万人。卫所士兵远远不及规定,有的只有一半,有的不到十之二三。更为严重的,是普通民户也开始大量逃亡。
  百姓逃了,可黄册还要“编”。官府每当奉命造册的时候,照抄旧册,一字不改,“天下大造黄册,率皆誊写旧本,无一实数”。黄册库人员把有些地区送解来的新册与上次旧册查对,竟发现在丁口、事产、开除、实在各个方面,新旧两册竟完全相同,也有一些在新黄册中仍然登记的人户,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便已全户死绝,在历届黄册内也注明是绝户,但每年还是要照抄一遍,下注“绝户,事产俱无”。不敢把这些户从册籍上勾除掉,为的是怕被黄册库查驳。更滑稽的是,有些地区的黄册上所记的人丁不少是年达百岁以上的。清初顺治十三年(1656年),户部尚书孙廷经还向顺治帝报告过,明末有些黄册所开人户姓名及其事产,仍然是明初洪武年间的姓名和数目。
  明朝灭亡之后,弘光小朝廷终于发现了黄册的用处:他们把这些档案用做了造甲和火药的原料。
  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档案馆的黄册库至此灰飞烟灭,以致后世学者要研究这一著名制度时,几乎找不到一本存世的黄册。
(摘自《书屋》张宏杰/文 2012年第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