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中国民营经济活力第一城、中国一线民富强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这就是绍兴,一个极富创新力的城市。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并没有减弱绍兴人对农业生产的热情,日前,记者在绍兴采访时发现,这个正在构建华东经济商贸金融交通物流中心的工业经济大城,把粮食生产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奏响了一曲强有力的春耕备耕进行曲。
强政策,提升种粮积极性
翻阅2012年绍兴粮食种植目标:270万亩播种面积、115万吨总产量,早稻比上年增5%,达到43万亩。
绍兴人清醒地意识到,当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在早稻,潜力在早稻,根本也在早稻。
春寒三月,绍兴早稻生产第一仗打响。副市长钟洪江在全市早稻工作会议上坦言,当地早稻生产面临困难不少。用工成本提高,农忙时节高达每天每工150元;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土地租金越来越高,有的已达到每亩800元;连续低温阴雨天气,给早稻播种育秧带来不确定性。
迎难而上,绍兴人就要啃这“硬骨头”。从日前该市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早稻生产工作的通知上,记者了解到了他们的“三驾马车”战略。
——对县(市、区)严考核。今年绍兴将早稻种植面积列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对完成早稻面积必保指标的县(市、区)加分,对早稻面积比上年减少的县(市、区),实行省、市粮食生产先进评优一票否决。
——对乡镇重奖励。绍兴对早稻种植面积列全市前10位的乡镇(街道),且面积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给予前5位各奖10万元、后5位各奖5万元的重奖,进一步激励乡镇挖掘潜力、扩大早稻生产。
——对农民强补贴。绍兴在全面执行国家、省早稻种植补贴的基础上,市区再给予早稻种植农户每亩35元的补贴。
以上虞为例,这个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今年又提高了早稻种植大户直接补贴,达到每亩15元,上虞市财政用于粮食的资金为4747万元,比上年增加71%。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上虞市春备耕已热火朝天。据统计,今年上虞的早稻种植面积将达到17万亩,占绍兴全市的40%。
强科技,吹响春耕“集结号”
眼下已近农历春分时节,春备耕的脚步日渐加快,可前一阵子偏遇上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农民心里怎一个“急”字了得。
应对不利天气,绍兴选择了设施完善、科技进步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早稻生产的主战场、主阵地,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重点镇、重点村、重点畈种足种好早稻。市农业局局长张阿东说,粮食生产功能区有很好的先行、示范功能,园区里的粮食种好了,就能稳民心,带动周边一大片早稻生产。
对于寸土寸金的绍兴来说,只有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才是实现粮食增产增效的现实途径。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今年,绍兴将大力提高良种普及率,大力推广直播、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先进的种植管理方法,大力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特别是提高棚式育秧和机械化插种、收割、烘干的普及率。张阿东介绍,为推进机耕机收,绍兴已争取到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830万元,比去年提前了近一个月,首批预拨资金3381万元目前已经到位。
在绍兴县陶堰镇,科技进村入户已成为该镇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元宵节第二天,该镇就召开了春耕备耕生产专题动员会,并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种粮大户春耕生产情况、存在问题。这两天,该镇农技人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农户做好早稻育秧准备,并建议加大麦稻轮作、菜稻轮作、稻虾轮作、稻鱼共生等高产高效复合模式,使该镇春备耕有条不紊地推进。
为切实减少抛荒,绍兴还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发展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鼓励大家通过季节性流转、委托经营等途径,扩大粮食经营规模尤其是早稻种植面积。
强信心,让种粮“有利可图”
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科技服务给了绍兴农民莫大信心,该市种粮大户厉高中种了16年粮食,虽然今年外界的不利影响最多,但他的信心却最足。“有利可图”是厉高中最主要的信心来源。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采用先进的轻型栽培技术,厉高中目前已有流水线播种机、高速插秧机、大型拖拉机等30余台植保机械,一季育秧、机插、耕耙、收割能力在3000亩以上,日烘干量达到50吨左右。去年,他的年收入达到40余万元。
在绍兴市早稻生产工作会议上,厉高中作为农民代表发了言,从中央,到省、市、县,他对各级种粮政策如数家珍。厉高中告诉记者,尽管种粮本身效益并不明显,但是,在国家的政策支持、科技投入和全方位的服务下,规模种粮的效益其实也很可观。“我有信心种好粮食。”今年天气不照应,但厉高中仍把早稻面积扩大到了950亩,并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对品种布局、分批播种、连作晚稻茬口安排等作了最完善的安排。
“农民对各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遍满意,生产积极性都很高。”张阿东告诉记者,为了让政策、科技、服务真正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当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农民信箱和明白纸等多种途径进行了宣传。
据悉,目前绍兴的农业、水利、粮食、财政、气象、金融等各部门已紧密联合,大力落实、兑现订单收购政策,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加强“两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特别加大了对种粮大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竭尽全力保障春耕备耕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