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咬定市场不放松

——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陈芝菊

  □通讯员 姚德延 陈士平
  都说做一个成功的女人难,而浙江丽水百山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芝菊,就是一个成功的女人,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与艰辛,但她还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和自信,在茶业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浙江百山茶业有限公司前身——庆元茶场,原系国家实验茶场。当茶叶结束国家统购统销、步入市场之初,过惯了计划经济日子的茶场员工有些茫然失措。茶场职工陈芝菊经过分析后认为,茶场虽然先天赢弱,但进入市场后,有利于承接业务,并能从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中受益。1998年,陈芝菊毅然承包了庆元茶场,组建了浙江百山茶业有限公司。从此,她把自己与那片茶园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打铁先要自身硬。曾做过当地供销社推销员的陈芝菊认为,要闯市场,必须要有一支良好的员工队伍。企业重组之初,只有一名茶叶技术员,她便想方设法从县茶叶专管员队伍中聘请来一批技术员,并积极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公司工作。同时,公司还经常输送职工到杭州等地的大专院校培训,以提高生产技能和素质。她自己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曾自费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商业部茶叶加工所学习。之后,她又大胆举债承包了附近的1630亩茶山和4座茶厂,开始规模化生产。
  陈芝菊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立足之本,她着手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把10多种质量指标制成表格分发到每个班组,落实到茶叶制作的每个环节,并层层设置质量检验员,还不定期组织大检查。同时,把粗、精制车间大到设备安装,小到开关位置一类的规程编成小册子,发给每位操作手,经常对他们进行茶叶制作规范化教育,强化质量意识。
  如今,陈芝菊已拥有了3630亩茶园,6313平方米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厂,每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公司发展了,陈芝菊的眼光更高了。2010年11月,她投资创办了一家集休闲、娱乐、品茶于一体的百山茶楼,以提升百山茶文化的品位。

  “没有市场,就没有企业。”陈芝菊说,要打开市场,拓展市场,就必须要有响当当的产品。
  企业重组之初,只能生产炒青或烘青一类的大宗茶,茶叶品种单一,效益也很低。拿什么产品去和别人竞争呢?在一般人看来,庆元农产品中,有名的就是香菇,没有好茶,但陈芝菊不这么认为。高山出好茶,庆元四面群山环立,峻岭逶迤,江浙第二高峰百山祖就耸立在庆元,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名茶?她觉得,无论是高山茶叶资源还是技术力量,百山茶叶公司都有能力生产精制茶。
  目标既定,她便开始抓名优茶开发。经过多次尝试,一只选用高山云雾毛茶为原料的精制茶“玉女春”诞生了。该茶形娟秀窈窕,沏之色碧、汤清,暗香浮动,外观与其名极为相配,当年送到省里评比,一举登榜。
  此后,她又陆续研制了“百山红茶”、“百山绿茶”等系列产品,并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茶品评中屡屡获奖。
  然而,陈芝菊并不满足,在省内拥有一定市场后,她又把目光投到了外面的世界:走出浙江,开拓新的市场——
  2000年,公司派出3个人组成的精干队伍到南京,办起了营销站。去年该营销站销售茶叶60多吨,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2002年,公司又在北京开设了茶叶直销店,开业不到3个月,就销售茶叶5千多公斤。
  与福建政和、寿宁茶业集团建立合作,这样,公司跨区域生产有基地、加工有工厂、销售有渠道、经营有效益。
  ……
  陈芝菊在发展上立足闯字,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如今,公司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站(店)54家,每年代销代购茶叶230多吨,较好发挥了区域性茶叶总经销的作用。

  在陈芝菊的带领下,“百山茶叶”的“家底”渐渐厚实了,可陈芝菊并没有一头扎在生意经上,她说:“办公司不光为了公司富,更不是为了自己富,我们山里人大家都要富。”
  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民走上种茶致富路,公司按照自愿的原则,采取“以点带面、以户扩乡”和“典型示范、贴息让利”等办法,与茶农结成一体,建立了基地开发、物资供应、技术指导和购销等四大服务体系,帮助龙溪、岭头、淤上等6个重点欠发达乡镇的36个村建立了名优茶生产基地,面积达9500亩。近年来,公司每年都组织技术人员到县重点茶场(厂)开展技术服务,仅2011年就无偿培训农民2100人次。
  说起企业与茶农如何“协同作战”,陈芝菊用了这样一句话:“公司带茶农,茶农进市场”。她说:“2000年,公司投资12万元,帮助松源镇大济村发展了680亩‘鸠坑’茶,当年全村增收340万元,人均增收300余元,这个村也成为丽水市首批小康村之一。”
  2008年4月,陈芝菊牵头成立了庆元县信合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她的帮带下,龙溪、屏都、淤上等乡镇60%以上的妇女投入到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合作社社员种植茶叶面积最多的几百亩,最少的也有30亩,年收入高的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最低的也有5万多元。
  陈芝菊用一句话来形容公司与茶农的利益关系:水涨船高。她说,公司要使茶农生产有服务,加工有工厂,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护,而茶农要使公司生产有基地,质量有保证,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公司发展了,陈芝菊没有忘记社会责任。2005年5月,公司特制160公斤精品茶,慰问北京抗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2007年,她又捐款3万元赞助邻村修路;在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救灾期间,公司捐款捐物达10余万元……
  2010年12月22日,“上海世博会名优茶金奖”——百山茶叶授牌仪式在庆元隆重举行,陈芝菊的贸、工、农“一条龙”经营模式受到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茶叶学会等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14年经营,陈芝菊闯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绿洲”,14年艰辛,造就了陈芝菊这样一位敢于搏击市场的茶叶女经纪人。
  她先后获得“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农产品流通女经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