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开国元帅罗荣桓诞辰110周年。在红军时期,因都姓罗,又相继担任过红四军政委,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大罗”、“小罗”。在长达近34年的革命友谊中,他们既有革命战友间的生死与共,又有亲如兄弟般的砥砺共进。这两个人,就是开国元帅罗荣桓与开国大将罗瑞卿。
缘聚红四军
罗荣桓,1902年诞生在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学生时代,他一直是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分子。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罗荣桓相继担任红三十一团第三营党代表、第三纵队(原红三十一团)九支队党代表。
和罗荣桓一样,罗瑞卿也是从爱国学生成长为红军指战员的。1906年,罗瑞卿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县舞凤乡清泉坝村,后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1929年6月10日,红五十九团改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罗瑞卿任参谋处主任。
1929年12月28日,著名的“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担任书记。1930年1月,为发展壮大红军,红四军前委决定:朱德指挥第一、第三、第四纵队从古田出发,回师江西,毛泽东指挥第二纵队断后,并改革第二纵队,起用了“两位姓罗的党代表”:罗荣桓任政委,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由此人民军队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将帅,开始首次共事。
情如手足互信赖
罗荣桓和罗瑞卿在性格上各有特点,形成互补:罗荣桓沉静、稳重,罗瑞卿爽朗、干脆。两人配合十分默契。1932年3月,罗荣桓升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又推荐罗瑞卿接任红四军政委。因为他俩都姓罗,同志们为了区别起见,便干脆称呼罗荣桓为“大罗”,罗瑞卿为“小罗”。
1930年11月,为打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红军主动撤退到江西宜黄。这时,各军都开展了肃清“AB团”(1927年成立的反共秘密组织)的斗争。因缺乏经验,一时间,部队中出现了乱捕乱杀的现象。
红四军军部,罗瑞卿正在向罗荣桓主任反映肃反情况:“前几天,我们十一师宣传队的几个同志被供是‘AB团’,杀掉了。我看,他们不像是‘AB团’!”罗荣桓也为肃反一事苦恼,罗瑞卿的话让他平添愁绪。
面对老上级、好战友,罗瑞卿有话就说:“我认为把混入红军内的反革命分子清除掉很有必要,但如果没有证据乱捕乱杀,势必会冤枉一批好人。”“我已跟毛委员谈过一次,他对此事很担心,并让我在做好反‘围剿’工作的同时,多过问此事。”罗荣桓信赖地望着罗瑞卿,说:“你们师的肃反,就按你说的‘尽量少杀人’,不能出现冤案。审查错了的,必须刀下留人。”
有了罗荣桓这番话,罗瑞卿等于拿到了“尚方宝剑”,心里更加有底了。从此,“罗政委刀下留人”的故事便在红四军中流传开来。
“大罗”“小罗”很团结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在陕北瓦窑堡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宣布黄埔出身的林彪、罗瑞卿分别担任校长、教育长,罗荣桓担任第一科政委,学员有林彪、罗瑞卿、苏振华、刘亚楼、张爱萍、彭雪枫、杨成武、谭政等人。命令一宣布,罗荣桓真诚地对罗瑞卿说:“教育长,你是我的领导……”话未说完,就被罗瑞卿打断了:“我首先是第一科学员,你首先是我的领导!”消息传出,毛泽东感慨地说:“红军里只有岗位不同,没有高下之分,‘大罗’、‘小罗’很团结啊!”
7月上旬,“抗大”随党中央由瓦窑堡迁到保安(今志丹县)县城。县城很小,学员住宿成了问题,罗瑞卿急得焦头烂额。当时,第一科驻在保安东南面1公里处的半山坡上,罗荣桓听说有几十孔窑洞,就号召大家自己动手清理校舍,修路,以窑洞为课堂和寝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以石壁为黑板的大学校舍终于落成了。情况上报,罗瑞卿激动地说:“‘大罗’就是‘大罗’,时刻都不给‘小罗’加担子!一科自己解决住宿问题,给我们帮了大忙!”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大罗”、“小罗”由此分开多年:作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随军北上,解放战争中纵横东北战场;罗瑞卿继续领导“抗大”办学,后担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中纵横华北战场。两人身在两地,却相互挂念。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和罗瑞卿工作上经常联系,私谊也日益深厚。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享年61岁。罗瑞卿1978年也因病不幸去世,享年72岁。
(摘自《名人传记》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