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用工荒”在沿海局部地区初露苗头开始算起,今年正好是第十个年头。近几年来,“用工荒”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用工“结构性短缺”尤其明显。
从“中国怎么会缺劳动力”的惊讶到“它为什么持续了十年”的疑惑背后,是近年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的不相匹配的冲突,更是劳动者的新诉求与企业、政府、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劳动环境之间的矛盾。待遇不高招不到人,环境不好随时走人。务工者开始“用脚投票”,倒逼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用工荒”又冒头,结构性短缺尤其明显
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杭州旺盛服装有限公司,刚进厂房就是两条写有“热烈欢迎新老员工上班”的大红条幅。与条幅的喜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胡廷岗脸上的愁云。“公司开足马力需要员工1300人左右,去年招收到的员工为1200人,目前到岗的只有800人,导致现在三分之一的流水线都停了。”胡廷岗说。
连日来,我们在海宁、余杭、义乌、绍兴等地走访发现,尽管春节假期早已过去,这些地区的企业返工率仍不乐观。绍兴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王新宝说,绍兴从2005年前后就出现“用工荒”现象,春节前后用工最紧张,最大缺工在15万人左右,尤其缺的是技术工人。
从事清洁用品出口的嘉兴捷顺旅游制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800多人,管理部经理杨晓华说,公司员工相对比较稳定,流动率大约在10%左右。相对来说技术类人才比较欠缺。“我们企业技术工人工资在3000元以上,从不欠薪,并为员工交纳‘五险’,还包吃中饭,即使这样,熟练工还是不好招。自己培养出来的还很容易被其它企业高薪‘挖走’。”杨晓华说。
嘉兴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副队长商克龚说,技术要求稍微高一点的企业都存在技术工人缺口。为了找人,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惜互相抬价抢人或者“挖人”,涨工资的“口头承诺”纷纷开出来,甚至导致一系列的劳动纠纷。据他介绍,在“技工荒”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用工方式:“包流工”,即把一个流水线包下来,成立一个较为固定的团队,成员都是超级熟练工,哪里缺人就到哪里去。
“三碰头”加剧“用工荒”
我们走访发现,眼下沿海部分地区出现的“用工荒”,同时面临较为明显的“三碰头”特征。在沿海中小企业普遍经历了“史上最艰难一年”的当下,企业用工状况正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务工群体强烈要求提高待遇而雇主自身仍陷生存困境。我们在杭州、温州、绍兴、金华等地采访了解到,不少中小企业自2008年以来已连番提高工人工资,每次涨幅几乎都在15%左右,有的企业工人工资累计涨幅接近翻番。绍兴县振亚印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华良介绍说,3年前工人每天上班12个小时,月薪1800元;现在包吃住、带空调,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但在温州乐清一家电子仪表厂上班的江西农民朱仕屿说:“现在物价那么高,每个月除掉生活杂费,手机不敢随便打,香烟都要算着抽。”
而沿海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普遍认为去年是“史上最艰难的一年”。浙江省长城建筑有限公司嘉兴金都夏宫项目负责人叶学平说:“今年和去年比,工资支出上涨了20%到30%,目前工人支出大概占到工程造价的30%,比去年上涨了10%,光人工成本已让企业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中西部崛起快与东部产业转型慢并存,导致一线劳工供需矛盾扩大。王新宝说,绍兴市往年在中西部一些省份设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现在已经不愿合作。“当地政府说,你们以后别来了,我们本地要用这些工人。”他说的这些省份,主要包括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等地,云贵川的出工情况好一些,而绍兴今年打算把企业招工的“大篷车”开到更远的甘肃、广西去。
浙江省经信委的产业转移调研显示,浙江的产业转移呈现东扩、西进、北上的“三箭齐发”局面,对市场、劳动力成本或土地条件敏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向中西部转移。浙江省工商局调查显示,全省1124家外迁企业中,加工制造业占总数的68.1%。
然而,东部沿海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浙江贤盛轻纺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勇说,5年前他的公司有1000多名员工,年产值1亿多元,现在产值达到2.5亿元,工人却减少了800多人,只需200多个人就够了。“我们把能用机器替代的岗位都换成机器了,但随着公司扩张,人还是显得不足,尤其是一线的普通工人,这就阻碍了企业的下一步发展。”
调查发现,还有不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步子迈得更慢,企业效益差、工作环境差、职工待遇差,反而是叫“招工难”最厉害的,一些资质好的制造业企业,缺工现象要轻得多。
与此同时,劳动力向三产服务业流动而导致二产制造业“招工难”加剧。近年来,包括浙江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纷纷提出要提高三产服务业的增加值。根据浙江省发改委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992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GDP高0.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44.2%,略低于二产增加值(11684亿元),浙江还提出今年服务业投资增长力保13%,超过工业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
企业要转型升级 员工同样要转型升级
去年12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的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城镇需就业劳动力年均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00万人。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在不久前召开的浙江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上,浙江省政府一位主要领导说:“我曾到一个困难企业考察,发现他的人头数比产品数还多。老板问我怎么救这个企业,我说要么你赶紧升级,要么迁出浙江,到人力成本低的地方去。”在这次会议上,浙江省委、省政府还着重强调要“以亩产论英雄”,加快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
“省里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企业靠吃人口红利混日子已经走到头了”,多名参会企业家表示,“今后省里甚至可能会有意识限制底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量,企业不转不行了。
一些受访者建议,除了企业转型升级,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人文关怀,员工也应该在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增强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政府则应该通过税赋减免等措施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浙江一些企业反映,目前员工薪水待遇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如果再涨薪不减负,加上订单放缓,很可能令企业承受不起。“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畅通上升渠道,给予人文关怀。对于员工来说,也应该戒骄戒躁,勤加学习,和企业共同成长。”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熊初珍说。据了解,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对生产标兵、优秀员工给予奖励,提升一线工人为班组长,并通过年会、劳动竞赛等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商意盈 黄深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