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来得早,槾橘的主要销售期还没到,就过年了……”“全国柑橘都丰产,春节前后各地的天气因素又导致水果购买力下降,整体市场形势都不好……”“可以考虑组织进社区、进企业等方式,尽快为滞销的槾橘多找一些销路。”“今年的烂果率比去年高很多,随时间推移,库存烂果率会继续上升,接下来的一个月是销售关键期。”
前几日,台州市黄岩区政府组织了一场槾橘产销形势分析会,不少槾橘种植户、贩销户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亮出各自观点,为槾橘滞销情况和今后发展进行“会诊”。
品质不佳是槾橘滞销主因
“今年全区槾橘产量约1.4万吨,由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次品果比例占了一半。目前还有6000吨左右滞销,不少库存槾橘烂果率已经超过30%,时间越久,损失可能越大。”“槾橘品种的外观品质跟不上,酸、甜、苦味都有,相对其他橘种酸度又偏高,基本上失去了与其他橘类品种竞争的资本,迎合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目前仅存的唯一优势就是不用精耕细作,而且产量高。”该区林特局果树推广总站副站长刘高平告诉笔者。纵观整个市场,怎么样的橘子卖得好,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无非是外观品质好看,糖分含量高的品种。经受市场筛选后,槾橘的地位已经有些岌岌可危,几乎是处于市场边缘,甚至有被淘汰的风险。“这些年槾橘的市场一直在萎缩,从最初的浙东南,到山东,再到河南,随着其他地区柑橘产业的兴起,其市场就不断受到挤压。而随着种植成本及销售成本的不断上升,外观和品质的差距导致价格一直萎靡不振,从而影响农户的种植、管理积极性,又导致品质的进一步下降。”区林特局果树推广总站站长黄茜斌说。
抓住市场需求是关键
“槾橘种植户的观念一定要改变!市场需求一定要抓牢!”这是笔者从分析会上听到最多的两句话,基本也是贩销大户、技术专家的共识。
对此,笔者采访了多位技术专家和长期从事槾橘种植、贩销的农户,而得出的结论也空前一致——品种结构调整。黄岩区林特局局长黄继根也表示:“要彻底解决槾橘的滞销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品种结构调整。”
黄岩区头陀镇断江村过去是一个槾橘主栽村。从2003年开始,断江村统一将槾橘高接本地早蜜橘,至今已完成800多亩槾橘品种改良,实现亩产值超6000元。新前街道高岙村种植户钟正球,2001年将种植在山地上的103株成年槾橘高接为本地早蜜橘,三年后株产达100多斤。
品种改良步伐有待加快
换种后经济效益显现。但目前,该区实现槾橘高接换种成果的面积却仅有3000多亩,改良步伐有些迟缓。
原因是,一方面槾橘种植呈现产量低、效益小、种植散的“低小散”局面。100株槾橘可能分散到七八个地方,一个村子里可能种植户不多,但零零散散的产量合起来,又是个不小的数目,再加上槾橘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不少种植户多是中老年农民,管理水平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采取高接换种的方法,嫁接后的三年内要橘农精心管理,细心呵护。一下子要从原先对待槾橘的“粗放型”管理转变到“精细型”种植,不少农户难以适应,甚至更愿意让槾橘自生自灭。
除此之外,槾橘的滞销也暴露出与市场供需之间联系松散的问题。种植户大多被动等待贩销户上门收购,不仅在产销量对接上难以把握,而且在定价、议价权上也处于弱势。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槾橘滞销问题,除了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品品质,相关部门还要在市场和橘农之间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更加主动地协助橘农介入市场供需环节。只有这样,橘农的利益才能被维护好,橘农们的钱袋子也能扎牢、更鼓。
洪远涵 何 鹏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