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这一重大决策,无疑给中国的农业发展注入了又一剂强心剂。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如何将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推广到一线,真正形成生产力,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突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更成了大家攻坚克难的目标。
不久前,在2011年国家科技大奖的颁奖台上,浙江人摘得30项桂冠,其中也有我们农业科技队伍中的身影——由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高级农艺师郑永利和许渭根等组织实施的《农作物重要病虫鉴别与治理原创科普系列彩版图书》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获奖项目,为如何突破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带来了启示。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载誉归来的郑永利。
编写一套农民看得懂的科普书
记 者:我听说你们编写这套图书历时6年多,有22本近300万字,可谓工程浩大,当时怎么会想到去做这样一件繁复的事情?
郑永利:从2000年前后,我们就有编写这类图书的构思,那时正值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随着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区域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病虫发生种类随之增多,危害程度也逐年趋重。当时,我在搞蔬菜植保,经常会接到种植户的电话,反映他们因为不认识病虫害,防治不当,种的蔬菜一夜之间被虫子吃得精光,损失惨重,同时,“毒菜”事件时有报道。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和焦急。
当时,刚刚开始种植结构转型的农民对病虫害防治还不是很了解,也缺乏合适的渠道去获悉相关知识。虽然以前也有大量的农技书籍,但专业术语繁多、语言晦涩难懂,表述含糊,有时,甚至我这样的专业人士也很难把握,往往是“懂的人不用看、不懂的人看了还是不懂”,加上图书图片数量少、质量差,农民难以理解和接受。
为指导农民准确识别病虫害,用上科学的防治方法,减少损失,另外也便于在指导中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就有了组建团队来联合编写一部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农技推广图书的想法,只是没想到要搞这么大。
于是,我们一边整理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一边深入田间地头收集病例,拍摄图片,采用图文对照方式编写,文字简洁浅显、通俗易懂,着重描述病虫害识别要点及科学防治方法,把复杂的病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直观明了地表述出来。
蔬菜系列图书是最早编写完成的,因为效果很好,后来才陆续有了中药材、果树、水稻等作物系列丛书,共收集了58种作物的700余种常发性病虫害的识别技巧、科学防治技术要点,基本涵盖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及其常见病虫害。
丛书创作期间,我们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和试验示范,采集病虫样本5200多个,新发现黑点球象等病虫害18种,重新鉴定明确疑难病虫40余种,其中性信息素诱捕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关键技术先后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2项等。丛书中选用的5000多幅高精度典型图片,都是从我们实地拍摄的20余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丛书中的“浙八味”中药材、草莓、杨梅、水生蔬菜、西甜瓜等分册,均为国内首册较为系统的植保科普图书。
反响之好出乎意料
记 者:这套丛书出版几年来,反响如何?
郑永利:丛书的社会反响之好,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自初版以来,该丛书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平均印数超过1万册,累计发行30多万册。一般来说,这样的专业书籍,能有几千册的印刷量就已经不错了。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图书陆续出版以来,全国应用我们这套图书培训农民490余万人次,平均每季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3次,年均每亩节本增收120元左右,年均增效超亿元。
我们也多次利用该套图书组织培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受到培训对象的广泛欢迎。农民使用后普遍反映该套图书“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书中提供的防治要点和推荐的农药效果不错”,成了他们生产中的好帮手。一位云南读者来信说:“手中拿着这样一本书,只要稍微有点文化知识的人就可以成为作物医生”,“解决了很多我们在工作遇到的问题”。
随着作物品种的更新和病虫害情况的变化,我们不断对丛书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像西甜瓜等分册,因为产业发展快,图书销量大,已经是第八次修订重印了。每次重印时,我们都根据病虫发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最新科研成果等,对相关章节进行仔细修订,确保技术先进性。
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是想为农民做点实事,便于在日常推广工作有个具体的抓手和载体,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项目一下子成了获奖大户,先后获得了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奖项,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农家书屋”工程书目,被浙江省以及广东等地政府列入重点采购的“三农”图书和“送科技下乡”培训教材。
获奖意义在图书之外
记 者:在我省这次获奖的30个项目中,农业项目可谓凤毛麟角,而作为一个普通农技工作者能站上国家科技大奖的领奖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你有何感想?
郑永利:我至今心情还非常激动。作为一名普通农技人员,能得到这个奖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去领受这个奖项的时候,就有人问我,你们就是编辑了一套图书,凭什么能够获得这样的大奖。我就开玩笑说,这次我们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有个兄弟获奖项目就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我们的项目,其实也是一座“桥”,我们在先进农业科技与一线农业生产之间架起了一座科普“金桥”,一座农技推广“金桥”。当前,我们的农业领域并不缺科技,但很多先进技术往往是科研做完了,论文发表了,项目也就结束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十分缺乏先进科技的支持。
我们这个项目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将科研与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将“生产需要、农民需求”作为创作要旨。在丛书创作前期,我们就以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谈话、书信联系等方式调查了800多户农民和近300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广泛调研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难题、新矛盾,并与他们共同探讨选题内容、写作手法、表现形式,甚至是图书定价、装帧方式等问题。可以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来编写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参与丛书编写的100多位作者,基本上都是我省植保战线的一线农技推广人员,他们了解基层的生产情况和技术需求,图书素材源自生产实践,编写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针对性。从这些意义来说,国家对这个项目的奖励,更多地是对这种科技传播方式及成效的肯定,而不是简单的一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