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要又好又快发展,正面临农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近年来,从开展“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到全面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我省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地在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今起本报联合省农科教办开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专栏,旨在交流各地创新农民培训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弘扬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科技致富、艰苦创业的典型事迹,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成才兴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报记者 徐碧芳 通讯员 孙云
王根发,建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经过多年摸索,积累了不少西红花种植经验,并通过组建合作社,发动村民种植,带动了一大批村民致富,建德也成为全国最大的西红花种植基地,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其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百佳农产品经纪人;
沈要刚,余杭瓶窑早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多年来他潜心研究推广早竹笋培育和加工技术,累计推广辐射面积120万亩,培训农民近1万人,笋农累计增收6亿元,早竹笋成为余杭农业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
……
如今,在杭州,涌现了一大批像王根发、沈要刚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遍布种养业、农产品营销等各个行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队伍。
尤其是2005年初杭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后,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组织部统筹、农办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体系,打造了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杭州市实用人才的培育开发和利用。截至目前,杭州已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6万余人,市本级“125工程”培训6208人,其中经营能人863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1330人,种养致富带头人4015人。
创新培养机制 催生众多“田秀才”
如何培养“田秀才”,从而呈现出惠政聚才、大地飞歌的可喜局面?
杭州市围绕重点行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精心设计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125工程”,即每年培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1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2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500名,以产业促进人才建设,用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如建德市以西红花产业为依托,建立了西红花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实现了“发展一个产业、集聚一批人才”的双赢目标。连续几年,建德西红花种植面积和花丝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栽培技术也在全国领先,并在国内市场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培训方式上注重创新,除了与浙江大学等高校联手,举办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等培训班,帮学员理清发展思路外,杭州市还联手资深专家,举办特色模拟培训,如邀请国际劳工组织培训专家邓宝山,举办“EYB”培训班,帮助企业制定一套可行的增长战略,同时,还带学员赴德国、台湾培训。2011年该市又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价值链分析与开发培训班,让学员亲自动手分析自己合作社的价值链,找出合作社价值链上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同时,还与业务部门联手,开展专题性培训,如与农办、农业局、林水局、供销社、农科院等合作举办中心村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村经纪人等培训。
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工程”,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同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造就了众多“懂技术、会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而且催生了一批熟悉市场运作、有较强市场竞争意识的产业带头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示范效益。
创新认定机制 乡土人才受热捧
培养造就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萧山区三围村有耕地2225亩,农户大都以种植蔬菜为生。2002年三围村开始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有关部门针对三围村的实际,着重培训农民蔬菜栽培技术,截至目前,该村已形成了复种面积达8000亩的无公害、绿色大棚蔬菜基地,成为杭州地区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村民个个都成了蔬菜种植能手。2011年全村大棚蔬菜产值598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9230元,80%的收入来自蔬菜种植。
行行出状元,村村有能人。为使农村一线的乡土人才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杭州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具体认定标准上,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采取了“分级认定,属地排名”的方法,即按市、县、乡分级,按产业、行业、工种分类,按能力、规模、业绩排名来认定各级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克服了以往认定标准统一定量定规模而易出现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差异明显的弊端,解决了农村实用人才空白村的问题,形成了宝塔式的选拔管理模式,做到了无论是富村穷村、大村小村,村村都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实用人才。据统计,目前杭州已拥有通过评审的农村实用人才3600余人。
除了在选拔上打破常规,杭州市还对农村实用人才给予重奖。从2006年开始,杭州市就组织推荐农村实用人才参与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评选,当年,建德市草莓协会副会长吴东良等3名农村实用人才就享受了这一荣誉。至今,已有9人获此殊荣。此外,杭州还开展“十佳百优”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等活动,营造了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创新示范机制 可看可学有实训
龙年的年味尚未退去,建德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根发已在忙着准备西红花春季田间管理的培训工作了,他告诉记者,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4500多户,遍及全国各地,一年销售西红花4000多万元,占全国西红花80%市场份额,“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实训基地,三都西红花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每年春季都要培训两三百人”。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目的在于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2007年,杭州市创建了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实训基地,把临安太湖源观赏竹种园有限公司等22家规模较大或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种植养殖基地(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家乐”大户等作为实训基地,每个基地至少有一家市级以上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或推广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
杭州市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示范实训基地作为各产业的“领头羊”,能及时发现本产业遇到的问题,因而在培训上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实践证明,创建示范实训基地是最贴近农民群众、最直观可学、最具实用性之举,既能促进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又能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
创新管理机制 资源共享聚合力
长期以来,农村实用人才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他们的管理却大多是松散式的,这不仅影响其创业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此,杭州市创建了杭州市农村人力资源网,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农民素质培训管理系统、农村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实用技术与农产品市场信息等进行整合,方便农民教育培训的远程管理与全市的数据共享。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组织专业人员采集各类农业信息,通过农民信箱向全市相关农村实用人才发送。各县(市、区)也参照市里的做法,把最新的市场、科技等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村实用人才,帮助农村实用人才指导生产,促进销售提供服务。
杭州市农村人力资源网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改变了过去他们或有心无力、有力难发,或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了服务群众的合力。
杭州市组织农村实用人才赴德国参加“设施农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培训,德国Ostler农庄鲍格博士(左二)现场介绍德国生态农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