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聚焦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看杭州农民如何在家门口致富

“门前生财”不再难

  元宵一过,临安市於潜镇凌口桥村村民黄建芳创办的围巾来料加工点就忙碌了起来。虽然外面还是寒气逼人,但加工点内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50多位村民正忙着编织各种花型的围巾。
  “这些村民大多数是妇女和老人,以前赋闲在家,没有任何收入,现在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家庭,每个月还能赚一两千元的工资。”黄建芳告诉记者,不仅在凌口桥村,自己还在附近的扶西、后渚等村建起了7个来料加工点,每年可加工围巾200多万条。仅去年,自己就为村民发放加工费20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4000元。
  如今,在临安,已经有400多名农民像黄建芳一样成为来料加工经纪人,带动当地2万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黄建芳感叹道,这全靠政府对农民创业的大力支持。“刚开始创办加工点时,我既缺资金也没技术,而且村民参与热情也不高,加工点经常是做做停停。”黄建芳说,当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后,不仅在贷款、税收、用地、用电方面给予自己最大优惠,还安排她到义乌等地参加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活动,帮助加工点找到了稳定的货源,“不仅如此,每年我和加工点的村民们还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补助金”。黄建芳告诉记者,如今,她的围巾来料加工点已经形成了集加工、砂洗、包装的一条龙产业,参与的村民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了现在的500人。
创业体系将更完善
  临安农村来料加工业发展的成效,只是近年来杭州市建立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创业性、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一个缩影。杭州市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一直通过结对帮扶、基地培育、引导培训、政策扶持等举措,积极探寻拓宽农民创业增收渠道。来料加工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易操作的特点,非常适合农民在家门口创业,为此,杭州市把其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9年,杭州市出台了《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项目财政扶持办法》和《推进低收入农户从事来料加工奖励办法》,对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临安等五县市从事来料加工的低收入农户,按实际加工收入总额的8%给予补助,对来料加工经纪人,按实际支付给低收入农户加工费总额的10%给予补助,并且直接发放到个人。“这种‘直补’方式减少了财政补助金发放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有力激发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该负责人介绍说,截至去年底,杭州已向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经纪人、从业农民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180余万元。同时,杭州还要求各地联合金融机构,为农民参与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等领域创业开展小额信贷服务,帮助创业农民扩大加工规模,增强他们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得益于完善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杭州农村来料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创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临安、淳安、富阳的各乡镇已初步形成了手工编织、艺术品加工、制套笔、小五金、杨桐柃木等“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的良好局面。据统计,从2009年至今,该市共培养农村来料加工经纪人3500名,带动20万名农民实现增收致富25亿元,其中为18035名低收入农户增收6478万元,人均增收3581元。
  近日,杭州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杭州将进一步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硬指标,积极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在巩固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农民创业性、财产性收入的增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