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鎏琰 通讯员 谢国胜
诸暨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的说法。近年来,诸暨更是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如今,金大地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浣东蔬菜精品园、新桔城(义燕)粮食生产功能区……一个个农业园区在暨阳大地上迅速崛起兴盛,引领着诸暨农业走上发展的高速路。
聚合力,建设“两区”
在诸暨市直埠镇赵源村北部湖畈综合园区内,农民钱浙海在45亩提子基地建起了十几栋整齐划一的钢管大棚。钱浙海告诉记者,去年市里对建钢管大棚的农户每亩补贴近万元,他一下子就搭了25亩。由于钢管大棚采光好,去年提子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提高,每公斤价格比上年高出4元。
2011年,诸暨市专门出台《一产政策实施细则》及《立项指南》,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诸暨市农业“两区”建设。2011年立项建设一产农业类项目587只,总投资3.35亿元,财政资金1.89亿元。同时当地积极落实了油菜良种、农机购置、大户直接补贴、订单农业等各类强农惠农补助政策。“正是将资金和扶持政策向‘两区’大力倾斜,才有了我们现在‘两区’的成果。”诸暨市农业局局长孟志康总结道。
的确,在“两区”建设中,诸暨一直坚持聚合力,将资金、项目和各种扶持政策集中投入其中。到2011年底,诸暨市已有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17个。其中,诸暨市金大地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诸暨市浣东蔬菜精品园,被认定为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精品园。
健体系 服务三农
近日,山下湖镇新桔城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10多位种粮大户被请到了一起,和来自诸暨市农业局的专家们面对面商讨新年的种粮计划。专家组首先详细告知大家诸暨今年的惠农政策,然后由种粮大户介绍自己的安排,谈谈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双方交流的重点包括种粮面积的变化、双季稻和单季稻比例的安排、良种的选择和栽培技术要领等。
据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蔡国梁介绍,像这样专家和农户促膝交谈的指导交流会已在王家井、安华等产粮重点乡镇开过多次,种粮大户们在座谈交流中既了解了新政策,又学到了科学种粮的方法,“多亏了咱们的农技专家团队啊,每次都能及时给我送来急需的信息和技术!”种粮大户王伯军止不住地夸着农技专家组。
王伯军口中的农技专家团队正是近年来诸暨在完善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中所做的探索。早在2010年,诸暨市根据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主任的现代农业院士专家咨询团队,为诸暨的现代农业发展把脉献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根据诸暨市农业主导产业现状组建了以当地首席专家领衔的水稻、珍珠、生猪、果蔬等十个农技推广服务团队,极大地提升了诸暨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诸暨还积极推行农技人员“三联制度”,即“联园区、联项目、联大户”活动,全市各乡镇的200名农技人员联系了50个园区、500个项目和1000户科技示范户。
山下湖镇新桔城村农民王朝阳是村级农业服务站里的农业服务助理员,他的任务就是做好村级农技指导、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2年前,新桔城村近百亩水稻被淹,就是他及时采取措施,指导农户进行清沟排水、喷洒农药,才让稻农的损失降到最低。目前诸暨468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村级农业服务站,配备935名村级农业服务助理员,为该市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补上了“最后一公里”。
据悉,到2015年,诸暨将建立50个农业科技示范场,100个农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100个示范性村级农业服务站,120个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培育3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村实用人才。届时,诸暨的“两区”建设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