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浙江林业

曾经繁华的兰花村缘何落寞

  “兰溪是中国兰花之乡,然而今年正月回老家想买几盆兰花,却发现原本很热闹的兰花村异常冷清,不仅看不到兰花交易,在村子里转了一圈,连兰花的影子都很难看到。难道繁华一时的兰花村已经落寞了?”从天津回兰溪老家过年的张先生去兰花村后逢人就问。
  兰花是兰溪的市花,兰花产业曾是兰溪一大产业,而今缘何如此落寞?
兰花村兰花交易曾很红火
  兰溪拥有丰富的兰花资源和悠久的民间养兰历史。1999年5月,兰溪市被评为“中国兰花之乡”。据一位参与兰花村筹建的人士介绍,为把兰花培育成一个产业,1999年8月,兰溪市政府在兰荫山下划出200亩土地,投资4725万元兴建了兰花村,并以优惠的政策面向全国招商。2000年10月,兰花村开园,来自四川、河南、辽宁等10个省市和本地的100多户种兰高手,携200多个品种的20多万盆兰花入驻。
  据统计,2002年,兰花村有115户养兰户,兰花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带动了下陈肇峰山、芝堰尖坞山等四大兰花基地3000多户农户发展名优兰花。以兰花村为依托,兰溪的兰花年交易额曾高达1亿元。
  而此后的几年,兰花村也以遍地的兰花、醉人的幽香、美丽的传说、古色古香的建筑,成为一个崭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兰花村也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兰花村大部分养兰人转行
  2月3日上午,笔者来到兰花村,已完全看不到昔日的繁华景象。在村里转了半天,只在村口看到两三家种养户开门迎客销售兰花。原先户户门前种植兰花的区域,如今大多变成了各家的菜园子。更有一些居民将原来的店铺改成了棋牌室,坐在里面打扑克、搓麻将。当年当地政府曾投资40多万元,在兰花村内建立的中华兰花物种苑,从全国各地采集了200多个兰花属种,收有被称为“兰花中的大熊猫”的杏黄兜兰等珍稀物种。几年前,物种苑被转给一家饭店监管后,因长期无专人料理,一派破败景象。
  笔者走进其中开着的一家兰花种养户,屋内冷冷清清,只有女主人一人在看店,栏架上的兰花所剩无几。“春节期间店一直关着,直到昨天才开张,反正买的人也少,我今年还在卖去年的货呢。”女主人说,她和丈夫陆松贤从2000年开始到兰花村开店,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赚百来万元,仅正月期间就能卖10多万元。2008年下半年,兰花行情开始下滑,夫妻俩就改行办厂了。
  “现在生意很不好,到村里买兰花的人都没有。”在“豫兰园”门口,一位村民说,“豫兰园”原先住的是从河南来的养兰大户黄振红。兰花村刚开园那会儿,外地来的养兰户不少。这些外来养兰户带来了不少好的兰花品种和种植技术,对兰溪兰花产业的壮大起过不小的作用。可现在,这些养兰户全走光了。
  据了解,以前对入住兰花村的居民都有一个硬性规定,每家每户至少搭建一个120平方米的兰棚,每年种植1000多盆兰花。可是近年来,随着兰花价格的一路暴跌,兰农纷纷出去办厂开店另谋生路,真正意义上的种兰大户只剩下两家。其中一户种兰大户李玉艳告诉笔者,因客商越来越少,她也曾到外地发展过。
  兰溪市兰花学会秘书长许淼介绍说,兰花村建成时,作为兰花的培养基地和交易市场,同时也作为当地旅游景点和市民休闲场所,福建、广东等地的买家和游客纷纷慕名前来。现在情况相反,兰花村的种植大户需要每天跑出去推销兰花。
炒作退潮和科技育兰导致萎缩
  曾经繁华红火的兰花村和兰花产业,为何会如此冷清和萧条?
  近年来,兰花价格暴跌,以前每苗280万-380万元的巧百合降到了每苗18万元,前几年标价每苗18万元的天蓬牡丹现在仅卖七八百元。有专家认为,这是炒作退潮和育兰技术提高的结果。
  兰溪市兰花学会副会长凌华是兰溪较早进入兰花村的人,也是养兰大户。他分析,一直以来兰市都存在游资炒作、价格虚高的现象,兰花市场泡沫破灭,兰价一路走低,间接抑制了兰农种兰的积极性。再加上兰花村仍处于“阳台经济”的传统养兰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随着台湾科技养兰技术的成熟,兰花大量上市不仅降低了兰溪兰花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兰花的收藏价值。
  依旧坚持经营兰花销售的兰花村居民郑更生认为,兰花村“管理真空”是造成兰花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农林分家时,兰花产业归农业局管理,兰花资源归林业局管理,后来作为效益农业基地的兰花村又划归旅游局管理。这种交叉错乱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分工不明和职责不清,种兰户碰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
  种兰大户李玉艳认为,2007年以后,兰花展的停办对兰花村和兰花产业的萎缩也有很大影响。“以前每到兰展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会前来参展,每天有上万元销售额,还经常出现有客户没种苗的情况,如今兰展停办,兰花村的兰花知名度也越来越小了。”
产业化科技化是重振之道
  兰花村还能重飘兰花香吗?兰溪又该如何重振“中国兰花之乡”的美名?
  凌华说,要让兰溪的兰花产业更好地发展,仅靠几个大户是不够的,要形成产业化,在技术、种植、销售等环节形成合力。
  在兰花村大部分人都退出养兰产业的时候,李玉艳却扩大了养兰规模,从兰花跌价中看到了一条不同的兰溪兰花产业新路。她与台湾的养兰大家合作,投入1600多万元在兰花村附近建立了一个兰花基地,进行科技育兰,将兰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李玉艳说:“兰溪的兰花产业有相当基础,只要路子对头,加上政策扶持,重振并非难事。” 吴俊斐 王妃 黄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