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林业

大学生感受林改新变化

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寒假调研林业发展成果

  寒假期间,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劲松老师陆续收到了翁智雄等30多名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寒假作业,这些作业全是学生们寒假调研林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更好地展示我国林业改革成果,让广大学生亲身感受林业改革给林农生活带来的变化,浙江农林大学在今年寒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调研林业改革的变化和成果。
  老家在临安的翁智雄,是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92班的学生,为完成这份特殊的寒假作业,他在寒假期间专门走访了历经林改的老家村民,并向作为林业大户的父亲咨询林业改革给家庭带来的变化。翁智雄说:“我调查发现,从1981年‘林业二十五条’政策发布后,一切开始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在1982—1983年期间,我们村的每家每户分到了山林地,村民们终于可以自主经营山林,但是当时还是有很多人担心政策变化。”
  翁智雄发现,正是从那时开始,父亲和村里的部分林业大户,开始开荒种植山核桃树。随着山核桃树逐渐成林,翁智雄家的山核桃产量也逐年攀升,由原来的几百斤,上升到前些年的上千斤,再到现在的几千斤,收入由几百元到上千元,再到几万元。父亲和翁智雄开玩笑地说:“这些和你一样大的山核桃树已经挣钱了,可你还在花我们的钱。”
  在调研报告中,翁智雄认为2008年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让很多林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翁智雄的父亲再次向村里承包了50亩山林地,拓展了山核桃事业。如今,翁智雄家的山核桃产量高了,家里条件自然也好了: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逐渐添置,前些年三层小洋房也落成,父母还购买了养老保险,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大四学生虞楸桦在寒假期间,对龙泉的毛竹林改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他在对龙泉市一个普通村民叶金发进行调研后发现:叶金发一开始主要靠卖毛竹挣钱,虽然想发展其他产业,却遇到了多数人遇到过的资金问题。就在这时,叶金发得知市里向林农发放了林权抵押贷款近4亿元,还扶持发展加工产业,使村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地方可销。于是,叶金发就用毛竹林抵押贷款种起了木耳。这还真让他种出了名堂,他说今年他家木耳收入可达5万多元,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以前农民靠着青山守着穷,有的农民砍树毁山破坏生态也没能致富。为了帮助群众依靠政策依靠科技勤劳致富,龙泉开始实施竹产业倍增工程,累计建成竹林机耕路1000公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带动竹产业发展,竹产业亩均收入从不足300元增加到现在的590元。”虞楸桦说,通过林改,山上的林木不能再随意砍伐了,山上的产品也不只是简单的毛竹毛笋了,还有木耳等很多产品。如今龙泉又卖起了生态,搞起了农家乐,有的村庄每年的农家乐收入就达到近百万元,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林改带来的发展。
  大二学生施洋淋在调研了绍兴的林改情况后发现,绍兴市森林群落以简单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2008年以后当地林地面积增量明显,林地绿化率已达到很高程度。施洋淋认为当地的发展,与落实相关林改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森林绍兴”是分不开的。“通过调研,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我国的林业改革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对今后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也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施洋淋说。
  陈劲松说:“了解林业改革情况,掌握林业发展现状,积极宣传林业发展成果,既是对农林学子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给学生布置这种形式的寒假作业,对于帮助学生增长专业知识,增强今后从事农林行业工作的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陈胜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