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聚焦农业科技服务转型升级

看湖州农民和科技亲密接触

耽误了种植季节,怎么办?

  技术服务随叫随到
  一开年,湖州市吴兴区环渚乡双丰村的徐丽方就遇到了一桩烦心事,他家种的6亩蔬菜,由于前茬收割较迟,耽误了下季的西兰花种植。“现在已经2月上旬了,比往年推迟了一个多月,不知该怎么办。”西兰花种植效益较好,心急如焚的徐丽方找到了吴兴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农技员施星仁。施星仁实地查看后发现,依靠吴兴区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无法解决徐丽方的问题。他找到了浙大教授汪炳良。
  当时汪炳良正与另外4位浙大教授一起,在吴兴区调研蔬菜、玉米、桃梨等产业现状,听说情况后,汪教授开出了“用穴盘育苗解决”的方子,并详细讲解了相关技术要领。在施星仁的协调下,很快,1万多苗穴盘苗就从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送到了徐丽方的家里,解了徐丽方的燃眉之急。同时送达的,还有施星仁按要求制作的配方肥,以及他“随叫随到”的服务承诺。“穴盘育苗出苗率是传统育苗的2倍左右,而且育苗时间短,不仅节约了种子成本,还节约了土地租金。”徐丽方感慨地说,“有了产业联盟,就好比我们拥有了一大批专家,上至大学教授,下至乡镇农技员,生产上的难题,他们都会帮忙解决。”
  徐丽方所说的产业联盟,是湖州市首创的“1+1+N”农技推广联盟体系,在这个模式中,汪炳良是第一个“1”,施星仁是第二个“1”,徐丽方则是“N”中的其中一员。该模式围绕主导产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首席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以本地农技推广服务小组为纽带,以农业“两区”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工作平台,按产业由1个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和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产业联盟。目前,湖州市已有10个市级主导产业农技推广联盟和41个县(市、区)产业分联盟,有588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加盟,受惠农户不计其数。
新品种新技术与农民无缝对接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产业联盟是在我市全面建成‘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对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机制的探索。”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告诉记者,2006年,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协议,举全市和全校之力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区,此举为湖州市“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很多浙大教授在湖州都有定点的联系大户和基地,他们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得到了农民的热情欢迎。”杨建明说,为了充分发挥专家们的传帮带作用,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2009年,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同提出建立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的构想:以首席专家带本地农技推广组,直接联系农户。
  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湖州市各级产业技术联盟中,共聘请了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10所高校和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58名专家担任首席专家组成员,选配了75名市、县(市、区)农技人员作为本地农技推广组成员。众多专家的加盟,以及本地各级农技骨干的加入,使得多层次的农科教资源得到了汇聚和整合,不仅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也为本地农技人员学习、锻炼、培养提供了良好机会。据统计,2011年,湖州市各产业联盟共引进新品种130多个,建立科技示范点27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41项,面积8.3万亩。产业联盟成功消除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障碍,让本来只掌握在少数专家和教授手中的新品种、新技术与农民实现了无缝对接。
  2月7日,湖州市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湖州市将进一步拓展产业联盟的覆盖面,产业联盟中本地农技人员要达150人以上,连接经营主体800个以上,确保农业“两区”建到哪里,联盟服务就推进到哪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