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种粮特刊

稻花香飘“江浙之巅”

  □通讯员 毛美珍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市,被誉为江浙第一峰的黄茅尖就坐落于此。
  近年来,龙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牢固树立“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切实落实中央、省有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政策。全市粮食生产形势发展较好,不仅单产逐年提高,而且在粮价上涨的带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升。据统计,201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4.88万亩,单产394.46公斤/亩,总产9.81万吨,实现粮食总产值2.8亿元。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比上年增1.59%、1.08%、2.67%。
功能区建设 稳步推进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丽水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龙泉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围绕稳面积、攻单产、保总产的目标,对照“基础设施完善、地力得到提升、科技应用先进、管理服务配套”四条基本标准,通过科学制订、加强组织保障、整合部门资金,加快项目推进等工作举措,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2011年该市建设粮食功能区18个,面积2.25万亩,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整合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资金830万元,向省农办争取群众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粮食功能区建设,实施了粮食生产功能区10大区块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在功能区内,加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截至目前,该市拥有粮食生产、农机和植保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9家,积极推广应用粮食生产“三新技术”,主推超级稻优良品种,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统防统治技术、示范推广机械插秧,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该市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
高产创建 有声有色
  龙泉是一个山区市,为了稳定粮食生产,该市克服山区耕地资源不足的因素,积极通过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建设。作为“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县”的龙泉市,2011年,单季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继续列入农业部计划。
  为了扎实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核心示范区建设,树立高产样板,以点带面,推动面上生产,2011年全市在重点产粮乡镇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落实水稻高产示范方48个,面积2.1万亩,其中市级高产创建示范方32个,面积2万亩,培育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户500名。在积极抓好10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乡镇的同时,还重点抓好1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和5个千亩示范片的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36公斤,水稻单产居丽水市先进水平。
  2011年,粮农吴芳时种的1.21亩甬优15号高产试验田亩产量达825.5公斤,创了龙泉市水稻高产历史纪录。据了解,龙泉市在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中,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求各乡镇至少申报1个百亩以上水稻高产示范方参加竞赛,每村选择1—2户种田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示范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做到乡乡有示范方,村村有示范户,同时密切联系种粮大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建设。
先进技术 全面推广
龙泉市以“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为标准,积极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
  2011年该市结合当地生产、生态特点,确定“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9号”三个主导品种进行推广,特别是万亩示范片良种覆盖率达100%。同时,该市结合示范片的具体实际,运用前几年试验示范的经验,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山区单季晚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旱育秧、超级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单季稻强化栽培、单季晚稻“五改”、测土配方施肥、地力综合培肥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目前,该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高产示范片各项主推技术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各项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对该市的粮食生产起到了减低成本,提高单产,降低污染,增加效益的效果。
  2011年,该市农作站与农机站合作,扶持种粮大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育秧流水线及辅助设备1套,并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工厂化育秧基地,开展统一供育秧机插。同时,该市通过创新农作制度,结合山区食用菌优势产业,推广耳稻、菇稻、菜稻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种植效应。
扶持政策 有效落实
  做好粮食生产调研、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和落实种粮扶持政策,是全面掌握粮食生产动态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2011年春耕备耕期间,龙泉市组织力量开展农资供应情况和种粮大户的种植意向调查模底,全面掌握粮食生产动态,并将当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任务分解到各乡镇,按农业工作重点任务进行考核;同时,该市还认真做好春耕备耕服务,通过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省种粮政策和信息,及时向各乡镇发放粮食扶持政策明白纸1万余份,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11,该市及时调查上报粮油种植大户情况,主动与省级主管部门沟通,积极做好粮食生产直补资金落实工作,足额发放补贴资金,种粮大户补贴资金地方配套每亩5元和农机机插、植保统防统治作业补贴每亩16元全部落实到位,以上两块地方配套资金达48.77万元。
  为了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的服务水平和种粮大户的种粮技能,2011年,该市农作站率领各乡镇30名农技人员参加了省第一期粮油生产技术培训班,并组织开展该市粮食生产品种布局、栽培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市级粮食生产技术培训3期,乡镇,村级27期,培训农户3000多人次;同时,组织站内技术人员到高产示范区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上专业技术课15次,受训村干部、农户600余人,并积极参加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粮食生产技术资料2万余份,还多次组织农技干部、粮食合作社、种粮大户和水稻高产示范户开展高产示范方观摩活动,对主导品种的高产表现进行考察。
统防统治 减灾增收
  2011年,龙泉市积极做好水稻重大病虫防治指导,实施水稻病虫综合防治面积16.2万亩,完成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6万亩,统防统治2.2031万亩,建立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0.8万亩。在水稻“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的关键时期,加强了防治指导,发布病虫情报10期,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通过农民信箱及时向全市各乡镇、农技站、各村委信息联络站、种粮科技示范户发出警报。培育水稻、植保专业合作社18家,鼓励开展水稻病虫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主要产粮乡镇召开统防统治现场会2次,在兰巨乡上弯粮食功能区内建设农作物病虫监测点1个,通过精确病虫测报,掌握最佳病虫防治时机,提高了水稻病虫测报和防治水平,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