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金法
许玉君是海盐县武原街道华星村的种粮大户,去年他种植的100多亩晚稻新品种“甬优12号”,取得了亩产818公斤的好收成。他说:“之所以收成好,是靠农业部门精心指导和服务的结果。”去年,海盐县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实现“双增”,再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2011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海盐县粮食播种面积47.17万亩,比上年增1.21万亩,增幅2.6%;粮食总产20.31万吨,比上年增1.5%;特别是晚稻单产达588公斤,比上年增长2.98%,不仅创出历史新高,而且居全省第一,也是全省历史新高。据悉,这是海盐县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连续7年稳步增长。
海盐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非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耕地总面积39.77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去年以来,海盐县以“两区”建设为契机,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农田基础建设、农业“三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粮食产业化发展等,为实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政府主导,完善考核机制
民以食为天,粮为国之本。在发展粮食生产中,海盐县咬定“粮食”两字不放松,并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基础性、公益性,确立政府主导作用,强势推进。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为加强对粮食生产工作组织保障,2010年6月,该县成立了粮食增产工程及粮食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国土、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2010年7月,又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二是建立领导和专家联系制度。由县农经局领导和12名农技专家分别联系9个镇(街道)的20个重点项目,同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综合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三是建立粮食功能区建设考核制度。县政府与各镇、街道签订粮食生产和粮食功能区建设责任书,逐级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同时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该县2.14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面积通过省级认定,两个千亩示范功能区通过市级认定,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
强化政策扶持,确保持续增长
种粮政策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推进粮食生产中,该县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让每一项政策进村入户,让农民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同时,通过“一卡通”等方式及时将粮食补贴资金直接兑付到补贴对象。去年该县共兑现农资综合补贴1932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176.15万元(其中县级水稻良种补贴7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307.83万元(其中县级配套78.74万元)。此外,该县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引导涉农项目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聚,并制定出台了《“1617”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每年整合安排1000万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1年,通过增产工程、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农综项目、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等,海盐县筹集2300万元,投入粮食功能区建设。
突出水利建设,夯实粮食基础
在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海盐县突出水利设施建设,夯实粮食保障基础。一是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建设,以更新改造和完善配套为着力点,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实施粮食增产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专项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功能区内农田基础设施老化、配套缺失等问题,增强了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去年,该县在功能区内新建了灌渠37.7公里,排渠36.5公里,机耕路37.5公里,机埠29座,下田坡200余处。二抓功能区建后管护。为解决功能区基础设施“建、管、用”脱节问题,该县建立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后管护制度,规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认定后实行统一编号命名,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实行项目化管理保护,明确乡镇行政负责人为管理保护责任人,并确定相应的责任农技员。同时,对因重大建设项目征占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的,必须执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耕地数量不减,质量有提高。
依托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
创建高产示范方,通过粮食万亩片、千亩方建设,大力推广粮食“三新”技术,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海盐县狠抓粮食生产的又一大举措。在创建粮食高产示范方中,该县首先引进、示范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挖掘粮食高产潜力;其次,组装粮食高效栽培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准确定量机插栽培技术,提升全县粮食生产技术到位率;三是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水稻专用肥,实行秸秆还田,提升农田质量;四是综合防治病虫害,组装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减量增效。2011年,该县建设了1个农业部万亩单季晚稻示范片,面积达1.85万亩;10个千亩片,面积1.25万亩;20个百亩核心方。通过粮食高产示范方创建活动,提高了粮食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应用率,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复种面积160%以上,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
创新服务机制,提升产业发展
在推进粮食生产中,海盐县还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提升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该县通过培育粮食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化服务主体,推行“全程社会化托管”、“菜单式服务”、“统防统治”等多种服务方式,提升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2011年,该县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投资450万元建设了3个育秧中心和3个烘干中心,大大增强了全县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二是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依托功能区建设,该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优质米生产基地等,并加强品牌建设,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目前该县已涌现出“沈荡大米”、“友邦精品米”等一批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米品牌,提升了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