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历来被誉为“浙中粮仓”,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种粮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粮贱伤农、与粮争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粮食生产滑坡,“浙中粮仓”告急。2004年以来,该市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户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和服务措施,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并连续 7年获得丰收。2008-2010年,全市粮食生产在克服资源制约、成本上涨和灾害性天气等诸多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全面夺取了粮食增产增收,连续3年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市。2011年,该市从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着手,紧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把粮食生产和粮食功能区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技术支撑、主体培育四大举措,粮食生产再获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3.8万亩,粮食总产量90.72万吨,总产比上年增1.45%。
近年来,金华市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种、提高效益”的思路,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大力挖掘粮食单产潜力。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73个重点产粮乡镇实施水稻单产提升工程,市财政、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竞赛和水稻高产优质竞赛等活动,对获得先进的示范方给予6-10万元的奖励,并对做出较大贡献的技术人员在评聘中级技术职称等方面予以优先,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建立各级粮食高产示范方325个,示范面积17.4万亩。示范方内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制度,适时稻田头指导生产,有力的推动力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2011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458.3公斤,比2006年提高7.3%;其中,单季晚稻平均产量从2006年448.2公斤提高到489.6公斤,增幅9.2%。其中,永康石柱镇田畈林村林文起户种植的“甬优12号”品种亩产达到936.9公斤,刷新该市单季稻高产纪录。除此之外,马铃薯、大小麦、蚕豌豆等旱粮作物单产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空前
2011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市累计用于粮食生产的资金达5200多万元,增幅12.34%,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其中,市财政每年用于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种粮大户直补、订单早稻奖励等达1000万元以上,市区范围内早稻普惠制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强;义乌市每年用于粮食生产的补助资金高达1000多万元,并对大中专毕业生到种粮大户或合作社就业的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补助;永康市对水稻亩产破本地记录的给予5万元的重奖。力度空前的政策、资金扶持下,粮食生产滑坡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促进了粮食生产效益向好和播种面积稳步回升。
科技支撑能力与日俱增
粮食夺高产,关键在于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该市加大农业科技转化力度,特别是加强优质良种和先进适用的引进、吸收和运用。先后培育金早47、金早09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水稻品种,引进“甬优12”号等一系列优良水稻新品种。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日益密切,农作制度不断创新,生产效益普遍提升,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粮食生产中的高效生态模式、轻型栽培技术、强化栽培技术等新技术全面推广应用,超级杂交稻种植水平取得骄人的成绩,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我市着力推广应用旱育秧、机插、直播、集中育秧、单晚五改、强化栽培、精确定量等先进适用技术;该市共推广应用单季晚稻“五改”技术65万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2.8万亩,水稻免耕直播节本栽培技术面积5万亩,集中育秧面积18.8万亩,水稻机插面积19.5万亩;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10.1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9.5万份。
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该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抓落实、保质量、建机制、促进度”的要求,以全省农业“两区”现场会为契机,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全市共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157个,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58万亩,其中省财政重点扶持建设的功能区4个,目前除少部分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外,“三新”技术推广、地力提升和公共服务等建设内容已全部完成。截至目前,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共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63个,新购置农机具956台(套),提供育供秧、机插、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面积16.9万亩,功能区内耕地流转面积达4.96万亩。全市共有婺城区洋埠镇野猫畈、东阳市巍山镇象岗程店畈、东阳市画水镇陆宅陆秀畈、武义县王宅真驮石弄溪前畈、武义县俞源乡驮石弄畈、磐安县方前镇小溪头畈、兰溪市赤溪街道横村畈、兰溪市云山街道新塘畈等11个粮食生产功能区被认定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其中,婺城区洋埠镇野猫畈和兰溪市赤溪街道横村畈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被认定为首批示范性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近年来,该市通过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大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粮油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引导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市本级优秀早稻种植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并安排贷款贴息额度,扶持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短短几年内,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越来越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并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典型。截至2011年底,该市已有承包面积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153个,承包土地面积近18.3万亩,粮食复种27.9万余亩;粮食专业合作社421家,入社社员人数6.5万,承包土地面积34.3万亩,新型生产主体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不断加强生产经营理念转变,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品牌效益,走向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道路,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开辟了新路子。义乌市种粮大户冯泽宝生产的“义宝”牌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品牌大米、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多次获得了中国稻博会优质产品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婺城区群飞粮油专业合作社投入近千万建起大米生产线,“群飞牌”大米市场供不应求;“一枝秀”、“宜糖米”、“绿巨人”、“杨溪”等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大米和功能大米品牌在省内甚至全国创出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同时,新型主体不断探索“走出去”战略,在东北、江西等地建成了2.91万亩粮食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