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种粮特刊

五力助推,粮食生产再获“三连冠”

  绍兴市突出政策、园区、科技、服务、体系五力并施,粮食生产连续八年稳定发展。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278.95万亩,总产量118.29万吨,继2005-2007年获得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三连冠”后,再次获得2009-2011年“三连冠”,诸暨市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上虞市、嵊州市获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政策给力
  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市领导多次调研指导粮食生产工作,市政府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签订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两个责任书,继续开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先进个人、优秀种粮大户评比表彰活动。大幅度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市、县(市)分别配套种植大户补贴每亩10-25元,插秧机、烘干机、收割机购置补贴比省定标准分别提高10-30%,水稻良种再给予每亩20元补贴,订单早稻收购基准提高到每亩450公斤,早稻谷、晚稻谷实际订单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37、162元,比上年提高15元、14元。进一步完善粮油种植补贴五项制度,切实保障了各项政策兑现发放到位,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11年全市各类粮食生产扶持资金超过3.5亿元,其中市县地方扶持资金超过1.4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投入力度空前,逐步形成了公共财政扶持粮食生产的良性机制。
园区担力
  该市成立以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年度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加大工作考核奖励,建立建设项目制度、进度月报制度和验收认定制度,全市共投入粮食生产建设资金1亿余元,实际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148个、面积14.35万亩,累计建成区块249个、面积29.03万亩,其中省级9个、2.5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粮油复种指数达176%,水稻平均单产比面上增产5.5%。切实加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建设,组织落实2009-2010年度提升面积12.04万亩,实际到位资金2173.46万元,实施提升措施17.07万亩次,并将提升措施的补贴资金纳入一卡通管理,2011年度6万亩提升任务按省定标准全额配套地方财政资金。加强对补建标准农田的质量管理,组织对补充划入的标准农田质量进行等级评定。
科技得力
绍兴市坚持农机农艺紧密合作,加快良种、良法、良机推广,切实提高科技兴粮水平,2011年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2%,主推技术应用率达83%,机械粮食耕、种、收综合机
  械化水平达70.1%,比上年提高3.4%。
  全面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诸暨市
  和绍兴市区、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
  分别被列入农业部高产创建单位,全
  市落实高产创建资金815万元,建立
  水稻万亩示范片9个,诸暨市山下湖
  镇新桔城356亩早晚连作稻以1235.8
  公斤产量创造了浙江省农业吉尼斯双季
  稻产量记录。诸暨市山下湖镇350亩单季
  晚稻甬优12机插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
  869.3公斤,新昌县七星街道蔡国良农户1.07亩甬优12高产攻关田亩产量达927.4公斤,均创绍兴市单季晚稻示范方和攻关田单产新纪录。全市单季晚稻平均亩产526.3公斤,首次突破525公斤大关,创历史新高。
服务有力
  该市全面加强“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市11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立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站(点)1569个,专兼职村农技助理员2040人,市、县、镇、村四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力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出台专项政策激励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培育壮大现代种粮主体。全市共建立集“农技、农机、农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社会化服务中心54个,统防统治面积26.65万亩,服务农户3.65万户。种粮大户规模经营面积32.17万亩,建立粮食类专业合作社550家、农资配送中心14家、农资连锁经营点1224家、智能化育秧温室9个、育秧能力100亩以上育秧中心566个、烘干中心55个,应急粮食烘干能力达14万吨以上,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全面展开。
体系助力
  该市积极探索建立粮食生产抗灾防灾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建立粮食生产种子、农药、化肥储备制度,全市落实农作物救灾储备专项经费186.9万元,实际储备种子147.9万公斤;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建立水稻机插秧储备保障基地制度,探索粮食生产抗灾风险补偿机制;推进政策性水稻保险扩面增量,保费补助提高到98%,大户参保率99%;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建设,深化农气会商合作,通过手机短信、农民信箱等快捷方式,第一时间提供重大病虫防治信息和灾害性、突发性天气预警应对措施,切实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全力保障粮食增产和粮农增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