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立春在即,春早人更勤。对人多地少的浙江而言,种好粮,担千钧。
抓粮食生产,仍要突出两个字:一是“早”,农时催人,错过一季,耽误一年,只有早谋划、早落实,才能掌握主动权,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二是“实”,服务要实,举措要实,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落实到田间地头。
抓粮食生产,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秘方好循。从近几年实践看,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是我们抓好粮食生产行之有效的三大法宝。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经验也对此作了佐证。种粮政策的扶持力度,直接关系到种粮主体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直接影响着粮食单产的高低;涉农资金的投入多少,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保障与服务水平。
种好粮,首先是保面积。粮食生产播种面积是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我们只有进一步花大力气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1年10月,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99个,面积142.38万亩,对稳定我省粮食面积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强化政府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更好地发挥其稳定粮食生产的作用。
其次是加快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要切实把科技进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努力突破技术模式创新、现代种业发展、设施机械运用三个关节点,为粮食生产提供有效支撑。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是推广先进科技的最有效平台。2011年我省共建设51个部级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8个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示范面积83.73万亩,共增产粮食3.95万吨,占全省粮食增产总量的36%,其中,有25个百亩以上水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3个超过900公斤;有109块单季晚稻高产攻关田亩产超过800公斤,有11块超过900公斤,最高的达到943.1公斤,水稻高产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粮食全面平衡增产。
再次是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按照项目资金落实、科技服务配套、业主建设管理、公共服务到位“四位一体”同步跟进的要求,引导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向农业“两区”倾斜,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引进资本培育主体,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两区”项目推介,进一步引导农业企业、工商业主和专业合作社到“两区”创业。重点扶持一批社会责任感强、与农民利益结合紧密、产业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加快推动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服务资源和设施的有效利用。
种好粮,担千钧。种粮人责任在肩,使命光荣。当春风吹绿江南岸时,之江大地上绿油油的稻田,就是种粮人勇担责任、贡献社会的最美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