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辉
农民工遭欠薪现象已存在多年。每到年底,各级党委和政府都为讨薪发文件、作部署、搞督查。但笔者以为,农民工遭欠薪根源,实质上由身份歧视、地位不平等而引发。
我们既要谴责那些昧着良心的老板,更要理性分析,追根溯源,不可忽视制度本身的缺陷。说到底,农民工与市民最大的差异,不在于身份,也不在于智商和情商,而在于经济收入。换句话说,身份歧视,其根在收入差距。
事实上,当城市建设需要时,有人记得农民工;当干脏活累活时,有人记得农民工;当企业用工荒时,有人记得农民工。遗憾的是,恰恰是到年底兑现薪酬时,忘记了农民工。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农民工因经济所困,每天要起早往工地赶,摸黑回到几个老乡拼租的出租屋里,生活过得很艰辛。偶尔有休息日,也是几老乡聚在一起聊聊辛酸。打工之外,农民工的生活与城里人几乎没有交融。从年初到年底,农民工们只盼着能把一年的工钿拿到手,过年回家时,对亲人们有个交待,这点不算过份的要求都很难达到。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答案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财富占有上的差距、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才是农民工遭欠薪的根本原因。